課程概述
透過情緒認識、藝術創作、歷史脈絡與家族訪談,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帶領學生多角度探討戰爭、社會公平與和平正義,認識戰爭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學習情緒調適與社會責任。
- 我的戰爭:情緒與自我探索(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
結合《腦筋急轉彎》與肖像畫創作,幫助學生認識情緒與壓力反應,表達內心掙扎。 - 記憶的滋味:餐桌上的戰爭(SDG 2:消除飢餓)
訪談家中長輩,認識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與歷史背景,反思資源有限下的生活智慧與家族韌性。 - 椅子之間:象徵與社會角色(SDG 10:減少不平等、SDG 16:和平正義)
- 探討椅子作為資源與機會的象徵,結合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認識難民與教育不平等議題,思考社會包容與正義。
美感預期成果
- 培養學生的情緒素養與心理韌性(SDG 3)
● 對應美感構面:日常生活美感、表演與故事敘事美感。
● 學生能體察與辨識多樣情緒,學習適切表達情感與壓力因應方法。
● 透過《Inside Out》情緒角色討論與「我的戰爭」主題創作,運用色彩、圖像、故事描寫內心掙扎與情緒反應。 - 強化歷史理解與批判性思維(SDG 2)
● 對應美感構面:日常生活美感、視覺與圖像美感。
● 訪談家中長輩與家族食物故事,理解食物與文化、歷史背景的關聯。
● 於「記憶的滋味」單元中,反思戰爭對飲食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結合食物拼貼與圖像創作,探討飢餓與珍惜糧食。 - 促進對社會公平與角色定位的深刻認識(SDG 4、SDG 10)
● 對應美感構面:環境與空間美感、展演與故事敘事美感。
● 透過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延伸「椅子」意象,討論象徵物與社會角色定位。
● 設計椅子的多樣性與象徵含義,結合MR劇場體驗,理解教育缺失與難民兒童處境,增進社會公平與教育正義敏感度。 - 啟發對全球和平與正義的責任感(SDG 16)
● 對應美感構面:展演與故事敘事美感、媒體與數位美感。
● 透過繪本與MR情境劇場,認識戰爭對家庭、教育與生活的衝擊。
● 透過角色扮演與即興表演,連結個人情感與歷史現實,思考如何參與社會包容、公平與和平行動。 - 跨學科能力的提升與創意思考的發展
● 對應美感構面:視覺與圖像美感、媒體與數位美感、環境與空間美感。
● 運用藝術創作(圖像、拼貼、AI構圖與劇場表演)表達社會議題觀點。
● 結合歷史、社會與個人經驗,創作多樣化作品,培養跨學科整合能力、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議題課程與美感構面的平衡
雖然課程圍繞戰地歷史與情感議題,但在美感教育的元素拆解與實踐上仍可深化。例如虛擬行李箱與空間設計活動中,應更系統性引導學生認識空間構成元素、色彩、質感與情緒連結,讓學生能從視覺與感官經驗中培養美感覺察與表達能力。
對策:未來可設計更多拆解式的美感練習,先從空間感、色彩情緒、材質觸感等基本元素,循序漸進帶領學生操作與思考,再進行整體議題詮釋。
2. 課程內涵與社會情緒素養之銜接
目前情緒課程多停留於情感抒發,可以再思考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面對焦慮、恐懼等情緒,並將情緒經驗轉化為對社會議題(如戰爭、身份認同、未來焦慮)的思辨能力。
對策:建議將課程架構與社會情緒學習(SEL)理念結合,設計情緒覺察、表達與因應策略的實作環節,讓學生能從自身情緒出發,連結社會歷史議題,增強自我與社會情緒素養。
3. 未來教學規劃與建議:
● 課程設計上,應更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脈絡,透過個人情緒經驗延伸至社區與社會議題,讓歷史學習與生活經驗產生連結。
● 強化藝術轉譯與詮釋能力,透過拆解美感元素(色彩、質感、空間、構圖)與情緒連動,讓學生能用藝術語言表達情感與觀點。
● 與跨領域老師持續合作,建構具美感、情緒與社會議題整合的跨領域議題式課程。
教學觀察與反思
教學觀察:技術與成就感的平衡
在本次課程中,發現學生對於科技媒材(如3D、 AI)與傳統手作媒材(如黏土、拼貼)呈現明顯不同的適應狀況。部分學生在技術操作上挫折感較高,影響學習動機與投入度。
未來規劃:
● 簡化技術操作步驟,分段引導,讓學生能快速看到成果,提升信心與成就感。
● 運用示範範例與分層引導,讓學生可以依據自身興趣與能力選擇媒材或進度。
議題與美感的連結:課程拆解與優化
本次課程以大直地區戰地歷史與社區文化為主題,結合台灣史、文學與藝術表現。然而,跨領域合作發現:
● 學生對議題理解深度不足時,美感表現容易流於表面。
● 歷史與國文老師提出,透過故事文本切入,可讓學生更具體理解議題,並自然轉入藝術創作。
提供多樣探索路徑:跨媒材的試探
學生對科技媒材(AI、數位拼貼)與傳統媒材(黏土、拼貼、手繪)展現不同興趣與傾向。為了讓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表達方式:
未來規劃:
● 設計開放式的媒材選擇,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自由搭配嘗試。
● 引入媒材探索日或工作坊,提供試作機會,降低接觸門檻。
-
01情緒素養與自我探索: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幫助他們面對壓力和挑戰
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情緒,以《Inside Out》情緒角色作為參考,並創作肖像畫。
-
02情緒素養與自我探索
進行「我的戰爭」主題創作,鼓勵學生以圖像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掙扎與情緒。
檢視自己如何處理上國中後的情緒波動,分享面對情緒控管和紓壓的方式,並建立相關支持系統。 -
03食物與家族記憶:透過食物了解家族歷史和殖民文化與歷史背景、分享和家人的關係和台灣殖民文化與歷史背景
●介紹食物與文化的連結,並邀請學生思考家族飲食的獨特性,發展食物心智圖(人、事、時、地、物)與書寫故事。
●家族記憶與食物:訪談家中長輩,記錄祖輩在比較艱困時期的飲食經驗與記憶(如日治時期或戰後時期),使用食物和家族回憶作為故事起點。 -
04構圖與食物拼貼設計
●透過故事描述與AI構圖重組設計。
●學生分享訪談結果,並繪製食物與家族記憶的關聯圖,結合SDG 12的負責任消費概念。 -
05以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作為故事主軸,透過導讀與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在戰爭與衝突中
藉由故事中主角的經歷,學生將能更具體感受戰亂帶來的影響,並思考教育資源不均與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
06MR導入與劇場場景設置沉浸式情境設置:以混合實境(MR)技術在教室中建立戰爭情境
運用科技的方式讓學生進到混合實境空間體驗不同的椅子,與藝術大學的學生合作,讓學生觸碰不同的椅子,去感受不同的身份議題。
-
07學生透過分享在混合實境(MR)劇場中扮演的角色經驗,反思自身如何看待食物的稀缺與椅子的象徵意義
學生將個人情感與經驗進一步連結到戰爭的沉浸式體驗,透過混合實境中互動椅子的象徵,反映的權力結構與和平議題的同理與理解。
-
08透過難民議題的引導,帶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角色思辨與情感連結。學生運用雙語反思卡,透過提問與反思,探索《安妮的日記》中不同角色在「躲藏」情境下所面對的多種可能與內心掙扎。
在過程中,學生學習從不同角色的角度思考,不只是安妮,也包括父母或旁觀者,去理解他們如何面對恐懼、缺乏資源與人際關係的挑戰。
透過討論與練習,學生更能理解角色的情緒與選擇,並反思戰爭中的不平等,培養同理心與對世界的關懷。再回到自我認同與情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