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本課程擬進行具象形體轉抽象化(畫)色彩與構成練習。具象形來源為個人家庭至學校路線為基底,加上路程中有意義的地點(情緒感知與連結,路線可以拐彎抹角、非直接、非最短路線)。結合「色彩與「構成」美感構面。
2.抽象轉化引介藝術家為康丁斯基、蒙德里安、保羅克利等抽象藝術大師的思維脈絡,將於課程介紹構成主義、風格派、包浩斯等影響抽象藝術發展畫派,進行點線面的基本設計構成練習。
3.課程重點為情緒的覺察感知,透過生活環境和人的情感連結,練習色彩與情緒表達。六大基本情緒(快樂、難過、驚訝、害怕、厭惡、生氣)的發展脈絡解析情感線條色彩情緒關聯。
4.住家至學校的路線產生將使用 google earth協助產生,以此為基底,學生視個人創作需求改變。結合學生拍照收集有意義地點物件形體,進行具象形體抽象簡化,產生對學生有意義的點線面造形,運用美的原則,完成美感「構成」構面。
5.色彩部分則先進行色彩學基本知識回憶,透過三原色與黑白進行混色和漸層練習完成作品上色前的先備訓練。
享受繪製心靈情感地圖的樂趣,讓地圖變成發現自我、創造藝術、述說故事、記錄夢想與回憶的工具。
美感預期成果
1.觀察力:藉由google earth工具協助與實地攝影採集,思考環境與人、自然的關係,啟發對生活環境感知與多面向的思考的能力。
2.理解藝術史風格中抽象藝術相關畫家思維與作品特色,抽象畫鑑賞能力培養。學習,質感肌理:透過實作課程的操作,讓學生對創造平面作品上的質感,感受平面構成更多可能性。
3..色彩感知與合宜配置力的提升:透過色彩掌控及版畫拓印,思索平面空間色彩配置的相關性,並對色彩配置有所認識,在未來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相關色彩配置能更有感。
4.對生活周遭環境有感,且能將感覺透過藝術表現,運用符號與人溝通。
教師課後省思
原定的課程架構,在實際執行前調整脈絡,扣緊課程設計目標『情感連結、造型簡化與抽象構成、美的原則運用』,添加細節後,由學生的回饋發現學生學習得更紮實,體會也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