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青春印記

核心概念
  • 結合普普藝術與生活觀察: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符號、廣告、標誌等元素,將普普藝術的現代視角與生活體驗結合,讓學生的創作更具個人意涵。
  • 導入數位設計工具:課程運用Procreate等數位繪圖軟體,讓學生體驗數位化創作流程,將手繪草圖轉化為數位設計,增強創作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 自我探索與符號表現:透過自我反思與象徵化創作,學生探索並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成長歷程,以個人化的符號呈現青春印記。
  • 結合傳統與現代技法:在學習傳統的絹版印刷技法外,學生也透過數位媒材進行設計,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 同儕分享與反思機會:課程安排了作品分享與討論環節,學生可以在教室中展示作品並分享創作過程,透過同儕回饋增強自我反思與互動學習。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中常見的色彩、符號、個人的符號特質。
  • 認識版畫概念簡介,使用Procreate 進行設計創作,並了解陰刻和陽刻的差別與應用。
  • 理解大眾文化視覺語言、複製性與藝術價值、色彩理論與視覺衝擊、社會評論與藝術、形式與功能的結合、圖像與符號的使用。

課程概述

「青春印記」課程設計旨在透過藝術引導學生,創作出反映自我與當下生活的作品。本課程首先帶領學生認識普普藝術,並探討如安迪沃荷等藝術家如何利用符號傳達時代訊息。隨後,學生將學習版畫的基礎知識,並聚焦於絹版印刷的特性與應用技法。課程同時涵蓋色彩學與數位設計技巧,運用Procreate進行創作,使學生建立扎實的設計基礎。

在中期階段,透過自我探索,學生發掘代表自己青春印記的符號,並將概念簡化為數位設計,為後續的印刷製作做準備。課程最後幾週進行實際印刷,學生將在教室中展示作品,並與同學分享創作意涵,進行討論和回饋。本課程結合技術與自我探索,讓學生以藝術形式紀錄青春,表達獨特的視覺語言。

美感預期成果

  1. 掌握基礎的普普藝術與符號運用:學生能理解普普藝術的核心概念,並應用簡單符號來表達想法。
  2. 熟悉數位繪圖工具操作:學生能使用Procreate等軟體完成數位設計,提升數位製版能力。
  3. 發展個人化的符號與視覺風格:學生能透過創作探索個人特質,形成獨特的視覺符號。
  4. 完成絹版印刷的實作作品:學生能運用所學技法,獨立完成符合「青春印記」主題的印刷作品。
  5. 提升藝術觀察與自我反思能力:學生能從生活中發掘創作靈感,並在創作過程中進行自我表達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觀察到學生能積極回應「青春印記」主題,嘗試將個人經驗轉化為視覺符號,作品展現出多元且具有個人風格的創意表現。

然而在數位製版與絹印實作環節中,由於初次接觸相關軟體與技術,學生在處理圖層、分色及理解絹印原理方面仍顯不足。例如未理解絹印為「非黑即白」的孔洞原理,導致直接使用灰階影像輸出時,在曝光或顯影階段出現失誤。

未來應更清楚地強調半色調原理與影像處理技巧,並加入更多視覺示例與比對範例,協助學生建立更清晰的印前判斷。

整體來看,本課程成功激發學生自我探索與視覺表達的動力,但在技術教學上仍有可優化之處,未來將持續調整教學步驟與補強輔助資源,以提升學習成效。

課程規劃
  • 01
    普普藝術和主要藝術家簡介

    普普藝術概述:介紹普普藝術的發展。
    藝術家介紹、作品介紹:分組觀察討論藝術家如何使用符號和形式來反映他們的時代和社會。

  • 02
    了解版畫的發展和類型

    1. 版畫的特點:版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概述。
    2. 版畫的類型:對不同類型的解釋,重點是絹印的獨特特徵、應用和技術。

  • 03
    探索色彩理論及其應用

    1. 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顏色:使用網站COOLORS研究各種環境中的顏色。
    2. 色彩心理學:討論色彩心理學及其在設計上的應用。
    3. 混色練習:動手混色練習。

  • 04
    符號探索與簡化

    1. 點、線和形狀的構成:基本構成元素的研究。
    2. 空間透視:藝術透視的探索。
    3. 正負空間:圖形與地面反轉的練習。

  • 05
    使用 Procreate 學習數位插畫

    1. 基本數位繪圖概念:介紹基本數位繪圖技術。
    2. Procreate 介面:Procreate 工具和介面概述。
    3. 軟體工具:基本工具和功能的說明。

  • 06
    草圖繪製、數位製版;印製最終作品

    1. 創造個人的「青春印記」:學生開始勾勒反映他們個人經驗的概念。
    2. 數位製版: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製版的基礎知識。
    3. 學生開始絹印他們的設計,應用在整個課程中學到的技術,將他們的「青春印記」概念變為現實。

  • 07
    作品展覽與評論

    1. 學生展示:學生展示作品,分享他們創作背後的個人意義。
    2. 小組批評:同儕回饋與學習經驗討論。

林思彣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