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獻給明日的(  )

核心概念
  • 運用國家人權博物館之人權素養教具箱,藉由情境啟發對人權歷史的學習動機。
  • 從版畫《恐怖的檢查》為始,回溯戒嚴時期至解嚴後的當代藝術作品及電影,並藉由《安妮新聞》第九期與人權有關的選文,帶領學生聚焦當代人權議題。
  • 由學生思索個人最在乎的人權議題,以各類黏土、鬆散素材及現成物將抽象感知具象化為質感。
美感知能
  • 學生能從校園中的建築、自然、人工物、自己的房間、住家等個人物品中觀察及發現不同材質的質感。
  • 學生能從人工物、自然物去觀察及辨識材質紋理的差異性。
  • 學生能以平板紀錄觀察物的材質的質感差異。
  • 學生能運用拓、印、壓、刮、搓、刻、劃、切、裁、折、雕等添加或去除的方法,嘗試變化基底與媒介。
  • 學生能捏塑黏土的平面及立體造型,並運用個人工具豐富作品細節。
  • 學生能理解材質、材料的肌理特性,能轉化為象徵個人內在感受及情緒的媒介,身心互為關連。
  • 學生能辨識不同紋理質地所帶來的觸覺,連結內心抽象情緒的心覺,在真實與抽象間產生對應。
  • 學生能從藝術家的作品,搭配卡牌圖像的象徵意涵,提取元素延伸設計。

課程概述

本課程核心理念聚焦在人權議題,第一階段著重閱讀與體驗,以白色恐怖相關文本打開時代背景,運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人權素養教具箱,建構沉浸式體驗,使學生感受國家威權統治下身心被囚禁、失去自由的感受,及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的傷害,用文句記錄下沉浸式體驗的五感與情緒,並運用卡牌貼近及表達個人內心狀;進一步閱讀安妮新聞文章,側重當代人權議題,思索、討論歸納保障人權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民主、人權價值的多元思考與視野,找到自己想為台灣社會發聲的議題。第二階段學生以平板在校園進行質感探索,將抽象的感知對應具象的質感;將第一階段個人感官體驗的文字記錄與所選卡牌畫面,連結視覺、觸覺與心覺的質地,呈現以「內在情緒感覺」的質感對應練習。第三階段以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為核心,回溯白色恐怖時期至當代的藝術作品,藝術如何抒發個人感受更作為回應時代介入社會的「行動」與「實踐」,對應《世界人權宣言》及《怪咖系列紀錄片》,加深學生對人權議題的關注及思辨,導向因為「在乎」所以必須「行動」。最後,運用輕質土製造與實驗肌理的變化,將「內在情緒感覺」的質感習作拆解、重置、媒合現成物與鬆散素材等,統合創作成立體或半立體的構成作品,並能與個人選定的議題產生關聯,致敬往昔至今的人權發展歷程,了解人權需經過爭取與努力才能擁有。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期待從人權議題出發,運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教具箱,透過沉浸式體驗同理被壓迫、囚禁、不自由的感受,運用卡牌貼近內心情緒,並將文字表現的抽象「情緒感覺質地」,從觀察視覺質感對應情緒並轉化為具象的「觸覺質感感覺」,配合議題探究啟發學生對人權的覺察與關懷,思辨媒體上各種人權歧視與偏見的內容,進行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珍視與維護人權、珍惜民主。

  1. 提升學生對於各式質感的關注力以及對環境中不同質感的觀察能力。 
  2. 學生能透過黏土與現成物所產生的具像質感,理解質感表面紋理的差異,並能因應不同的內在情緒選用符合的質感紋理。
  3. 引發學生對人權發展歷史的致敬及關心當今社會的人權議題。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計畫實際運作之後發現,學生對於質感語彙的表現較單一,導致在討論質感經驗的過程中需要較多時間,但在外拍質感採集的過程,學生都非常積極參與拍攝不同的質感,透過實際的校園所見、所觸,擴張思考範圍。

構圖草稿設計時,學生對議題的觸及較限縮,容易只停留在安妮新聞聚焦的性別議題、兩性平權、通用設計,或停留在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情境等,較難跳脫以及找到個人對社會關心的議題。因此在後續幾堂課,教師大量反問學生有關移工、長照、難民、學習等,強調人權議題不是歷史事件,而是當代生活的每個面向。

黏土作品實作時,學生對質感變化仍有些模糊,且黏土本身是較柔的材質,如果想要呈現尖銳、剛硬等效果,會需要較多引導,並鼓勵多運用不同的其他複合材質與黏土接合,產生不同的質感,提醒不單只用視覺,要五感並用去感受質感。

此次課程運用各式卡牌,藉此引導學生有較明確的內在畫面,從身體經驗出發到選取卡牌輸出內心的圖像與色彩,對學生來說是較具體也聚焦的方式,且卡牌本身具有真實的材質呈現,也成為學生在黏土實作時質感變化的參考之一。人權議題結合質感實屬不易,但以此次成果而言已頗具成效,未來希望能規劃出更貼近生活應用的質感課程。

課程規劃
  • 01
    歷史脈絡 × 背景知識

    以國家人權博物館之人權素養教具箱,透過閱讀文本如「受難者證言」、「罪狀掛牌」、「遺書」及相關繪本等,對二二八事件、戒嚴、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等史實有基礎理解。透過白色恐怖受難者相關生命故事,感受國家統治權力對國家社會及個人造成的影響,反思人權保障重要性,啟發對人權學習動機。

  • 02
    卡牌覺察 × 情緒書寫

    以「地墊體驗」為核心放大感知,學生用身體感受關押、審訊、判決的白色恐怖不當處置流程,透過沉浸式體驗被獨裁政權壓迫的情境,將感知及情緒傾注筆尖,以曼陀羅思考法紀錄感官被囚禁的感受、想法,及透過《OH卡》、《紅花卡》貼近白色恐怖時期所產生的情緒,運用《年輕人像卡PERSONITA》對應與表達自身面貌與身體狀態。

  • 03
    閱讀當代 × 情緒書寫

    結合當代人權報導,以安妮新聞為閱讀來源,先回顧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歷史經驗後,引導學生對「人權」的理解從歷史事件,轉化為「面對當下社會的觀察力」與「藝術創作的行動力」。簡介《安妮新聞》為青少年設計的新聞媒體,並介紹本次使用的新聞分類與閱讀重點。請同學們從《安妮新聞》中的教師選文,p08《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公平呢?》、p09《人人都需要通用設計》、p10《「粉色和藍色」 性別刻板印象正在摧毀英國年輕人的心靈》、p10《廣告糾察隊》、p11《騷擾不燒腦》、p12《讀一讀,他們的掙扎》、p08、p12《不自覺的偏見-內隱連結測驗》中,挑選一篇你關心的人權議題的新聞報導,透過閱讀現今社會中的人權挑戰,鼓勵學生從「人權、社會正義、平等、性別、族群、難民、身心障礙」等分類中選擇一則。學生紀錄於學習單,所選得這則文章關注哪一項人權?有誰的權利被剝奪或壓迫?為什麼在乎這個議題?並連結創作主題,將這則新聞與自己在沉浸式歷史體驗中產生的感受相互對照,找出共鳴點。

  • 04
    質感採集 × 轉化對應

    帶領學生將抽象感受轉化為具象質感呈現,「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有那些情緒形容詞和質感有關,這些形容詞是如何對應真實的材質?學生以平板探索校園及家中找到的材質,記錄所見紋理,像是鋼鐵、石磚、塑膠、泥土、樹幹、葉子等不同材質的紋理,拍攝過程用手觸摸體會冰冷、溫暖、輕重、平坦、粗糙、光滑等身體感受,紀錄觸覺質地。例:因被關押產生的絕望感,如樹幹上的斷裂紋理。統整所拍攝的質感照片,連結沉浸式體驗的內心情緒感受,媒合相對應的情緒質地,轉化成黏土的觸覺記憶,連結觸覺與心覺,完成「內在情緒感覺」為核心的質感對應練習。

  • 05
    議題聚焦 × 思考討論

    以《世界人權宣言》開啟對話,觀看《怪咖系列紀錄片》中的人權生命教育系列,加深學生對人權議題的關注,思辨為什麼人權應超越國籍、種族、族群、區域、文化、性別與身心障礙等界限受普遍性的保障,加深學生對人權議題的關注,討論: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延續那段歷史教訓,並實踐守護人權的價值?最後全班討論個人最關心的人權議題,導向因為「在乎」所以必須「行動」的理念。

  • 06
    草稿設計 × 創作構想

    以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開啟對話,回溯白色恐怖時期至當代的藝術作品、電影、照片等相關素材,理解藝術不只是抒發個人情感,更能作為回應時代介入社會的「行動」與「實踐」。聚焦在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運用《紅花卡》的真實人事物景卡牌貼近自己的情緒及心中畫面,結合《OH卡》、《年輕人像卡PERSONITA》的色彩、質感與肢體狀態,引導學生提取元素延伸,設計《獻給明日的(_______)》作品草稿,在空格內填入個人想傳達的人權核心價值(例如:尊嚴、平等、選擇、聲音、陪伴……),發展以人權議題為核心的草稿。

  • 07
    黏土構成 × 作品實作1

    將「內在情緒感覺」的質感對應習作為依據,練習拓、印、壓、刮、搓、刻、劃、切、裁、折、雕等添加或去除的方法,嘗試變化基底與媒介去豐富情緒肌理,初步熟悉「內在情緒感覺」為核心的質感表現。

  • 08
    黏土構成 × 作品實作2

    將已具備厚度與結構的黏土作品,進行拆解、重組、媒合現成物與鬆散素材等,嘗試捏塑、堆疊、去除等技巧建構基本造型,使作品具備分量感。修整雕塑的質感肌理及細節表現,輔佐補充藝術解剖學概念,並確認作品形式與議題能產生連結。

  • 09
    黏土構成 × 作品實作3

    統合創作成立體或半立體黏土複合構成作品。同學的作品名稱《獻給明日的(  )》,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了解人權需經過爭取與努力才能擁有。

  • 10
    黏土構成 × 作品呈現

    修整黏土立體構成作品,運用《抽象圖卡~ ECCO》對應個人表述的主題「(  )」感受,完成一句送給明日的期待語句,並將成品裝置在校園中,致敬往昔至今的人權發展歷程,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與維護人權。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