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此課程設計從國際丹寧日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平等、尊重和尊嚴出發。
- 議題課程:講解單寧布的歷史及象徵意涵,解釋為什麼使用「單寧」作為象徵,單寧布在歷史和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小組討論它如何代表堅韌、平等和耐用的價值。
- 色彩與構面課程:先探索單寧布在不同色彩與質感中的運用,再了解構圖的基礎,說明構面中圖文資訊之間畫面的對應關係、主從佈局及組合,並如何使用符合色彩創作作品。
- 單寧拼貼創作:使用回收的單寧布料(如牛仔褲、牛仔夾克等)進行拼貼創作,表達對性別平等和反性別暴力的支持。拼貼可以是人像、抽象作品或具有象徵意義的設計,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視覺元素來表達反性別暴力與性別平等的理念。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設計以社會議題為主的藝術創作活動,除了讓學生在技術層面有所提升,更希望學生透過藝術探索和傳達對社會正義的支持,幫助學生在社會意識和藝術表達上更具深度。
教師課後省思
- 本次實驗課程的對象為九年級學生,課程原定進度因受到模擬考與段考時程影響而多次調整,導致整體教學時程略顯緩慢。不過,也正因為是九年級學生,會考結束後的時段反而成為一段難得的教學空檔。恰巧此時收到 Story Wear 的參訪邀約,讓我們得以毫無顧慮地安排戶外學習活動。學生在會考後心情放鬆、學習態度也更為開放,參訪當天表現出高度興趣與投入,顯示這樣的安排不僅是課程的延伸,更是身心調適與創意啟發的重要契機。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們思考,若未來要在學期中安排類似跨域課程,選擇課業負擔相對穩定的八年級,或許能更順利地進行。
- 在創作實作方面,原先規劃使用單寧布與壓克力顏料進行平面拼貼,學生操作起來雖有創意,卻較受限。後來在陳冠百老師的鼓勵與啟發下,學生開始嘗試將自己平時捨不得丟棄的小物件——例如玩具零件、破損飾品、舊文具等——納入創作,使原本的平面作品轉化為更具層次與敘事性的立體拼貼,不僅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效果,也讓作品蘊含個人記憶與情感。這樣的轉變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也讓學生體會到藝術創作的多樣性與自主性。
-
01從國際單寧日的歷史背景到以尊重友善態度面對性平事件
1.影片引發動機:播放報導荷蘭真實性暴力新聞片段引觸發思考。
2.課堂引導問題與討論:先介紹國際國際單寧日歷史由來背景,再以2022麥當勞事件與創意私房新聞作為觸點,提供學生關鍵問題,引導讓以小組討論思考。
*關鍵思考:性別暴力的根源、受害者責任歸咎的現象
3.小組討論與同儕反饋:將學生分成小組,請每組針對學習單上的問題討論。如何減少性別暴力及改善社會對受害者的態度設計出具體行動方案等。 -
02探索單寧布在創作上的運用
1.邀請story wear公司陳冠百設計師講解單寧布的歷史及象徵意涵,及分享story wear 公司如何永續環境的經營理念。
2.設計創作草稿:
主題說明:介紹此次拼貼創作的主題,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視覺元素來表達反性別暴力與性別平等的理念。
讓學生自行挑選範圍約15*20公分形狀不同的畫板,並請學生以“性別平權”或”永續環境”為主題,以使用單寧布與其他材料做拼貼設計,並先畫設計草稿在空白紙上。 -
03了解構圖的基礎,並使用拼貼技法表達象徵性的視覺意涵。
單寧拼貼創作(Denim Collage Art)
1.構成與圖像設計:
• 示範幾種簡單的拼貼構圖技巧,例如對稱構圖、聚焦式構圖,並解釋這些構圖如何引導觀眾的視線。
• 指導學生設計出具有象徵意義的圖案,例如和平鴿、握緊的拳頭等,並嘗試將色彩和質感與構成結合起來,製作出有力的象徵畫面。
• 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通過圖像表達支持性別平等的立場,並指導他們使用簡單的拼貼技法將設計付諸實踐。
3. 拼貼創作
• 使用單寧布料(使用回收的單寧布料如牛仔褲、牛仔夾克等)、剪刀、膠水、畫布或厚紙板、顏料材料等。讓學生將之前選擇的色彩、質感與構成技法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 鼓勵他們在畫布上進行拼貼,並可選擇添加少量顏料來加強圖像的效果。
4. 活動分享
• 創作完成後,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與心得,特別是如何運用色彩、質感和構成來支持作品的主題。 -
04創意分享與展示
在校園的文化走廊展示學生創作作品,每件作品既具有獨特的美感,也傳遞出學生想表達的訊息,在校園文化櫥窗中成為了一個發聲的窗口,並讓全校學生在美感中感受到社會關懷。
-
05國際單寧日快閃活動
1. 在「國際單寧日」這一天,舉辦快閃行動,邀請師生於這天穿上牛仔單寧服飾,並在第二節大下課於廣場,請學生拿自己的創作品及象徵人權的手舉牌,搭配簡短的人權宣言朗讀與合影紀錄,展現我們對人權價值的關注與支持。
2. 並在社交媒體分享活動照片,並為活動設計特定的標籤(如 #DenimDayArt ),推動國際單寧日的討論和關注度。 -
06認識永續消費與在地環保行動
實地參訪story wear公司 在大稻埕經營的永續百貨,認識環保減塑、循環再利用等永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