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構成為主要概念,讓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到各種構成方式,體驗不同的構成原理如何形成物件與畫面。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林芝霠
給予學生色彩意象的觀念,討論出符合媽祖文化又具美感的色彩,完成指定的香火袋圖案。
藉此次美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軸,融合相關課程,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
討論樹枝線條的過程中,延伸至樹枝的比例選擇與裁切,感受不同樹皮的材質感覺,找出最舒適的質感、最合手感的比例。
理解鏤空的水泥磚的結構,嘗試利用有效的支撐結構設計實用的作品。
以新港的名片的設計做出發,學生能設計出符合校園風格的香客告示指引牌。
景美街是霧裡薛圳道的遺跡,百年老街曾是臺北城的灌溉設施,現為景美夜市。以藝術為媒介的課程,蒐查文化、踏訪、對話和發現,探索在地特色與人文風貌。認識地名與圳道關聯,用「台灣百年地圖」理解水圳演變成道路的歷史。引導學生觀察景美街,培養美感和關懷,將圖像轉化為具在地美學的孔蓋。
景美地名來自霧裡薛圳引水木橋「梘」尾端,稱為「梘尾」。課程以圳道、景美橋結構為主題,探索橋梁力學。介紹不同橋種、景美橋變遷,視覺到KIT模型實作,了解結構差異、載重力。小組討論設計A至B橋,結合社區踏查、歷史、理化課程,培養美感且實用乘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