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回憶的痕跡──記憶陶器

核心概念
  • 質感觀察:仔細觀察校園建築中可見與不可見的質感。
  • 質感採集:觀察描繪、拓印。
  • 質感轉譯:將採集到的質感整理為圖紋。
  • 質感再製:將平面的圖紋刻成印章。
  • 記憶陶器:將印章蓋在陶盤上,創作陶盤上的肌理。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周遭的建築形式、色彩、材料與質感。
  • 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質感記錄下來。
  • 造型簡化與美的形式原理。
  • 立體構成與結構比例。
  • 從建築與空間的材質欣賞,連結自身與空間的關係,將質感轉換為可表達抽象感受的語言。
  • 從中性的「空間」到感性的「地方」,期待同學建立起對於地方的感受與認同,對於校園中的事物更有感。

課程概述

陶土是有記憶的,我們對陶做的所有事情,都會被陶儲存並且呈現出來。

高三的最後一次美術課,我們要為自己做一個擁有校園記憶的陶盤。

回憶是飄渺的,我們無法預期回憶何時會從記憶的抽屜流瀉而出,但是回憶能被不同線索召喚出當時的事件以及感受,那些線索可能是氣味、聲音、空間、光線、色彩、觸感…他們觸發我們回想起某個獨特的時光,召喚出某個被珍藏起來的回憶。我們將回憶的鑰匙聚焦於造型與質感上,把我們不想忘記的事情,讓土一起幫我們記得。

課程中,我們將進行校園的質感採集,請同學觀察對於個人特別具有意義的空間,將可見與不可見的痕跡記錄下來,續將痕跡轉化為裝飾圖紋,成為個人的空間記憶痕跡。接著,我們將痕跡製成陶章,於捏製的陶盤上進行圖紋的壓印,把可以喚起回憶的痕跡變成陶器上的質感。

接觸土,可以治癒人心,期待學生能夠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暫時從高三課業的高壓中逃逸出來,讓柔軟濕潤的土療癒此時此刻的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且安穩,讓土全然的接受我們的樣子,讓土記得此時此刻我們的狀態,讓土成為成為我們重要回憶的鑰匙。

美感預期成果

  1. 可以觀察並記錄校園中的質感,並將質感轉化為紋飾。
  2. 透過大量的觀察,讓中性的「空間」變成感性的「地方」,讓同學對於校園的感受與認同更深刻,對於校園中的事物更有感。
  3. 學習進階的陶瓷裝飾技法,完成擁有個人獨特校園記憶的陶盤。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陶藝這項媒材會有較強烈的熱情,因此在引導學習動機上可以比較輕鬆,但是相對的在教室管理需要費很大的心思,包含用具的陳列、清潔復位、作品陰乾空間、燒製時間排程,都非常緊湊與絕不能延遲。

問題與對策:

1.    用具陳列、清潔、復位:以組為單位事先擺好工具,拍照紀錄工具陳列狀態,並於收拾環節投影該照片,請各組依照片進行清潔與復位。

2.    教學示範:以實物投影機預錄教學影片,課堂上加速播放輔以口頭說明,每位同學都可以清楚看到示範動作。

3.    作品暫放空間:於教室外走廊放長桌,作品包入塑膠袋,以木板分層疊放。

4.    燒製時間:等待第一階段燒製期間進行後續課程之影片欣賞,銜接後續課程。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課程內容:本次課程著重於陶藝的歷史與技術的分享,創作引導的部分礙於時間安排,篇幅較少,若時間足夠,預計在印章圖樣設計單元,增加LOGO設計、簡化的引導。

2.    實作調整:印章實作調整為陽刻為主,後續鑲嵌技法的表現效果較佳。

課程規劃
  • 01
    課程目標說明

    1. 人與空間的關係
    2. 記憶與物件的關係
    3. 質感採集與陶器製作的要點
    4. 陶的歷史

  • 02
    質感觀察與採集、質感轉譯

    1. 可見的質感:色彩、明度差異
    2. 不可見的質感:觸感
    3. 將採集之質感進行簡化、符號化
    4. 可融入情緒線條表現

  • 03
    質感再製1

    陶印章製作,捏陶章

  • 04
    質感再製2

    刻印章

  • 05
    陶盤製作1

    1. 草圖:陶盤造型、圈足設計
    2. 草圖:陶盤版面圖紋排列方式

  • 06
    陶盤製作2

    1. 陶器製作要點說明
    2. 製作陶盤土坯
    3. 壓印質感印章

  • 07
    陶盤製作3

    1. 製作陶盤土坯
    2. 陶藝裝飾技法:鑲嵌、變塗
    3. 以化妝土填色

  • 08
    陶盤製作4

    打磨完工

陳怡靜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