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Let's 構!公共藝術進校園

核心概念
  • 以「藝術駐校計畫」為情境,讓學生化身為藝術家團隊,為校園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感。
  • 結合「美感入門—構造」電子書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構造的接合功能、規律特性、材料特性和時代性,並嘗試運用於樂高創作中,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和設計思維。
  • 運用樂高積木進行創作,讓學生在實作中探索構造和質感的可能性,並發揮創意,設計兼具功能性和美感的公共藝術作品。
  • 將學習觀察、分析、設計、創作、發表和反思,培養設計思考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美感素養。
美感知能
  • 觀察校園環境中與「永續城鄉」議題相關的元素,例如:綠化程度、資源回收、無障礙設施等。
  • 觀察樂高積木的構造特性和質感表現。
  • 運用點、線、面、體等構成元素,以及色彩、材質等設計要素,繪製設計草圖。
  • 學習運用樂高積木進行創作,掌握樂高積木的連接技巧,並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和造型變化。
  • 認識構造的接合功能、規律特性、材料特性和時代性。
  • 認識質感的種類和表現方式。
  • 理解公共藝術的定義、類型和功能。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Let's 構!公共藝術進校園」為主題,引導八年級學生化身為駐校藝術工作團隊,運用樂高積木這項兼具趣味性與結構性的媒材,以「構造」為主,「質感」為輔,運用這兩種美感元素,進行校園公共藝術創作,為校園空間注入創意活力。課程模擬真實世界的藝術創作流程,讓學生體驗從發想到實踐的完整過程,包含校園環境踏查、問題發想、創意設計、作品製作、展示與反思等階段,培養學生的設計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及美感素養。

在校園環境踏查階段,學生將深入觀察校園環境,如同藝術家實際考察基地一般,發掘校園中待改善的區域或可美化的角落,並學習運用影像、文字或繪圖記錄觀察結果,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接著,學生將針對觀察到的問題進行發想,思考如何運用樂高積木的特性和構造原理,提出兼具創意和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創意設計階段,學生將學習如何結合「構造」和「質感」兩種美感元素,運用點、線、面、體等構成元素,以及色彩、材質等設計要素,繪製設計草圖。作品製作階段則著重於樂高積木的實際操作和組裝技巧,引導學生探索樂高積木多元的組合方式,並學習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此外,本課程融入「永續城鄉」議題,運用回收之樂高積木二手磚,鼓勵學生在設計創作過程中,關注環境永續發展、資源有效利用、以及校園空間的友善性和可及性等議題,並以創意行動提出改善方案,展現對校園環境的關懷和責任感。最後,學生將在成果發表會上展示作品,分享創作理念,並進行同儕互評和反思,深化學習成果。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預期學生能以小組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與永續城鄉議題相關的樂高公共藝術作品,並於成果發表會中展現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表達能力和美感素養。具體成果如下:

  • 完成樂高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每組學生團隊將運用樂高積木二手磚,結合構造和質感的美感元素,實際創作一件具有創意巧思、結構穩固且能與校園環境融合的公共藝術作品。
  • 展現團隊合作精神: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學習團隊合作,包含分工合作、溝通協調、共同解決問題等,並展現尊重、包容、同理等團隊合作精神。成果發表時,學生將分享團隊合作的經驗和心得,展現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 展現溝通表達能力:學生需學習運用清晰的語言和視覺元素,表達創作理念、設計構思和作品特色。成果發表時,學生將擔任作品導覽員,向參觀者解說作品,展現自信的溝通表達能力。
  • 展現美感素養:學生需學習運用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元素,創作兼具美感和功能性的樂高公共藝術作品。成果發表時,學生需說明作品的美感理念和設計巧思,展現美感鑑賞和創作能力。
  • 實踐樂高積木「補牆計畫」精神:學生將參考藝術家 Jan Vormann 的「Dispatchwork」計畫,運用樂高積木修補校園中的破損角落或老舊設施,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實踐「補牆計畫」的藝術行動,並呼應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精神。透過實際行動改善校園環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並提升對校園公共空間的責任感。
  • 提升學生自我價值感:透過參與樂高公共藝術創作,學生能將創意轉化為實際作品,為校園美感貢獻一份心力,並從中獲得自我肯定和價值感。此外,透過作品與校園環境的互動,以及與參觀者的交流,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藝術的價值和影響力,進而提升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問題: 學生從平面的創意發想到立體實作的過程中有明顯落差,尤其面對不規則的破損處,常不知如何下手。


•    對策: 採納共備建議,新增「輕質土取模」的環節。這個具體的「陰模」讓破損的量體與尺寸變得可以觸摸與測量,學生能帶回教室反覆比對,大幅降低了製作的難度,也讓設計更貼近實際需求。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    深化「永續」議題的探討: 本次課程以使用二手媒材來實踐永續,未來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討作品主題與「永續城鄉」的連結,例如設計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迷你結構,或以作品呈現校園的生物多樣性等。

•    擴大創作場域至周邊社區: 在學生建立信心與能力後,可嘗試與社區合作,將「Let's 構!」計畫從校園延伸至社區,讓學生的藝術行動能實際服務社區,創造更廣泛的公共價值與認同感。

•    結合數位科技與跨領域課程: 未來可與科技領域課程合作,在樂高作品中植入簡易的感應燈或發聲裝置,增加作品的互動性。也可結合自然課,讓作品成為校園生態觀察角的一環,創造更多跨領域學習的可能。

孫菊君
新北市立中和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新北市立中和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