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並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由色彩及圖標設計來讓學生聯結意義,更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可以為未來環境做些什麼?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透過黃土水創作探索雕塑語言,結合Sculptura與油土體驗,培養學生美感與生命關懷。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透過生活的體察與紀錄去觀看個人生態足跡,從中去探索產品的生命週期。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觀察自然物、製作畫筆與自畫像創作,結合自然與藝術,培養繪畫技巧與欣賞力。
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介紹不同性質的符號、圖示,教導設計思考並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構成之美學素養。
以海洋議題中的珊瑚為觀察與創作的對象,以羊毛氈的柔軟質地呼應其自然形態,探索多元創作可能。
以羊毛等素材為自己創作一個未來名片,感受媒材的特質,並增進質感應用於造型設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