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質光共生

核心概念
  • 認識材質的豐富多樣性,並調整創造出符合需要的
  • 感受材質的屬性,並依特性,適切合宜地組合運用
  • 在操作過程中體驗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
美感知能
  • 認識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的類別與方式
  • 觀察感受不同生態與物件材質的質地紋理
  • 運用不同技巧改變物件材料質感
  • 具備裁切、黏貼、組構搭配的能力

課程概述

課程一開始先從生活中眾多不同材質物品去引導學生辨別,當物品回歸到材料本質的時候,要如何分類其原材料與是否可回收再用。
感受物品在消費與記憶中的質感和價值,與實際回收時所產生的落差。同樣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
觀察校園與生活中的物件質地,從中發現生活裡多樣貌的質感紋理,進而動手創作輕質土,當面對同樣的材料,如何透過不同的工具與處理方式,創造出不同的質感。
透過「材質大百科」、「質變 / 形塑質感」、「認識珊瑚、共生藻與水母」、「粼光殖地 / 生態場域創作」等課程,讓學生去思考如何善用材料創造出多樣貌的生態場域抽象造型。
學生在練習時,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反覆思考中,產生美感意識。從小處擴大,去感受生活美感,更能利用材料,再生物品價值,未來在消費時多些思考,進而做出有利於環境的行為。
在課程中能看見材料與生物的多樣性,思考物品生產使用過盛帶來的環境問題。並在創作中體驗,將擬造的白化海洋生態場域注入色彩與光,在觀賞作品中感受到,所有的美來自人與環境的美好關係;在發展當代富足生活的同時,也要珍惜生態環境並留有資源給未來。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與加以分類。
  2. 能善用材質特性,選擇合宜的材質相互搭配使用。
  3. 能運用不同工具,改變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質地,勇於嘗試。
  4. 察覺質感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5. 能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構成組合設計出具美感的創意生態場域。
  6. 創造出符合需求並具美感的作品,感受環境之美。
  7. 整合質感作品結合燈光的呈現運用。
  8. 透過創作與作品賞析,看見生態問題,落實環保愛護環境。
  9. 尊重地球上的物種生態,共生共榮。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操作「輕質土質感方塊」過程中創意多,速度也快,產生許多令人驚艷並具美感的作品;但有少部分會未依要求發想抽象的質感紋理造型,而創作出具象物件,如雪人、房屋、花朵……。
  2. 在學生過往的學習中,對於抽象的質感物件較少有經驗去觀察與創作;剛開始較難理解,後來越做越上手,也較敢嘗試。
  3. 可準備多樣化工具讓學生使用,以利創造出不同結果。
  4. 一開始在進行「殖地/生態場域創作」課程時,沒有使用鋁箔輔助塑型,發現作品雖可練習到質感創作與構成,但對於立體造型較難發揮,也需花費許多時間。
  5. 進行課程如發現問題因立即調整;不同的作品在初期也可作為觀察改進的借鏡。
  6. UV膠灌模除了有固定模具方便使用,一定要準備矽膠墊讓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作品的變化性更大。
  7. 當有UV膠灌模成品與永生花材,部分學生會過度搭配,將「生態場域創作品」變成插花器,想點綴卻未經取捨思考,導致放置過多的材料,使作品雜亂;須多加提醒在質感、色彩、構成上的美感整合運用。
  8. 使用UV膠替代原有的環氧樹酯,減少調和的比例錯誤所造成的問題,在時間的運用更好掌握,材料的使用延續性高,材料特性對環境也相對友善。
課程規劃
  • 01
    1. 認識分類物品的材料本質 2. 觀察觸摸物品的表面質感

    ●材質大百科
    1. 透過「回收大百科」,藉由眾多物品認識其材料並有正確分類回收的知識。
    2. 學生觀察自然與人造的紋理,並收集可用的塑形工具。

  • 02
    1. 動手改變輕質土的紋理變化與質感 2. 質感為核心,使用抽象造型呈現質地質感 3. 感受輕質土的軟硬與形塑時間 4. 能善用不同工具 5. 欣賞他人的創作

    ●質變/質感方塊大集合
    1. 請學生裁切厚紙板,共12塊5cm×5cm。
    2. 在厚紙板上,學生使用工具,將輕質土創造出不同質感。
    3. 可切割、刮切、壓印……,使輕質土產生不同肌理。
    4. 可揉捏、編織、堆疊、型塑……,使輕質土產生不同造型。
    5. 學生在黑色厚卡紙上畫出方格,並將12塊輕質土所創作出的質感方塊,整齊黏貼在黑色卡紙上。
    6. 展示並欣賞他人的創作。

  • 03
    1. 認識珊瑚與共生藻 2. 了解珊瑚礁白化的熱逆境

    ●共生共榮
    1. 觀看珊瑚白化相關影片與新聞。
    2. 補充珊瑚與共生藻相關知識。

  • 04
    1. 實地參訪海洋濕地公園,感受海洋生態之姿 2. 認識在地環境 3. 體驗視覺與觸覺的質感差異

    ●林園秘境
    1. 參訪林園海洋濕地公園,認識水母的生長環境。
    2. 認識濕地多樣自然生態。
    3. 參觀校內水母研究室,近距離觀察與觸摸水母。

  • 05
    1. 使用鋁箔與輕質土創作海洋生態場域 2. 透過不同工具與技法,創作出不同紋理造型

    ●殖地 / 生態場域創作
    1. 在紙上構圖場域的基本立體造型。
    2. 使用鋁箔捏塑製作基本骨架。
    3. 參考自己與同學的12格質感方塊。

  • 06
    透過不同質地紋理與造型高低落差,創作整合出具美感的海洋生態場域

    ●再造殖地
    1. 使用輕質土形塑出海洋生態場域,整合構成不同造型的輕質土。
    2. 師法生態造型,轉譯再造。

  • 07
    1. 正確使用UV膠調色、融合裝飾物品 2. 學習灌模技巧

    ●固質膠滴滴
    1. 使用UV膠(紫外線固化膠)灌入水晶柱與不同造型的矽膠成型。
    2. 加入透明色料、亮片、永生花材於模具中。
    3. 處理氣泡與色彩流動。

  • 08
    1. 整合不同質感的作品 2. 展示作品 3. 欣賞作品之美並有意識的感受生態浩劫是可逆的 4. 喚起學生愛護生態的意識,並有行動力

    ●粼光殖地
    1. 輕質土海洋生態場域與UV膠作品整合擺放。
    2. 作品放入LED透明燈罩中。
    3. 校園中展示作品,點亮光源,意指為珊瑚白化帶入光與色彩。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