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還原自然~認識雲、天空與山的真實樣貌

核心概念
  • 色彩的對比︰白雲是被天空的藍所襯托,陽光是相對於背景的灰暗而顯得明亮
  • 中國傳統山水畫應用線性的皴法來表達山巒的層次感與質感
美感知能
  • 文學作品中的那些敘述是可以轉化成圖像表現
  • 天空與地平線是相連接的,且天空跟雲的色彩會因不同條件而有差異
  • 山的質感是崎嶇不平且斜度有差異且山巒間有層次感

課程概述

在國文教師完成西北雨的語意理解後,藝術教師彙整文中出現的圖像元素提供學生創作分鏡圖,繪製完後進行評量與作品分析,之後再請理化教師協同講解雲的形成與氣候變遷。接著帶領學生到校園中空曠處觀察天際線的形狀、天空與雲的色彩與型態並用粉彩畫下,需特別觀察天空與地面的位置關係。下一步再引導觀察校園東側大武山山脈的質感與型態並以鉛筆繪出基本輪廓線,最後則是以教師抽取自芥子園畫譜的組合山水畫稿提供學生臨摹及創作,以比較山脈的觀察結果與皴法的線性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觀察與繪製能去除早期養成的概念性畫法弊病,並理解天空與地平線因地球是圓型的關係在視覺上會相連,而雲的形狀也是多樣不規則,色彩也會隨著不同條件而變化。其次,山也並非如鋸齒狀工整的排列而是高低起伏角度不一、表面不平滑的質感。
  2. 山水畫的臨摹練習可讓學生學會用比及墨色調製,並認識中國傳統利用線性表達輪廓型態的意義,與西方使用面的概念不同。

教師課後省思

卡通樣板式的自然景物表現手法仍持續到國中階段~畫雲時仍延續幼稚園的畫法,多是在畫面上方以平行排列的圓弧線構成且都是白色,而山則是三角形的平行排列,太陽更是仍有角落三角形的畫法,也忽略閃電是在深色背景中反差的高明度線條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式畫法顯現出學生過度缺乏對自然景觀的實際觀察經驗,過度依賴卡通表現,也因此在本課程之後,筆者開始注意引導學生以觀察取代認知性的表現手法,如觀察雲雨地平線的關係及山脈的層次與不規則狀等。
另外,本來覺得學生在校園中看到雲應該很容易表現其不規則狀,但實際上發現雲的變化速度太快學生跟不上,因而導致不知道如何表現,同時也因為太陽光過於強烈,無法長時間直視所以也影響實際觀察時間。另外,山的描繪也發現同樣問題,實際教學時很少會遇到光線充足卻又不會太刺眼的情形,多半時候不是光太強使山的輪廓不清楚,就是雲層太厚遮住山脈,因此下一次將改為先在教室臨摹攝影作品圖片,讓學生掌握的該現象的特徵之後再實地描繪。

課程規劃
  • 01
    文字的視覺化詮釋及分鏡概念

    1. 與學生跟讀文章並引導尋找、辨識具有圖像化概念的文字。
    2. 講解四格分鏡圖及漫畫框格的製作概念。

  • 02
    分鏡圖的創作

    1. 請學生先將四格分鏡(可最多到六格)中每一格預想繪製的圖像書寫於A4的圖畫紙背面。
    2. 強調框格可利用大小及形狀的差異來強調創作的重點。

    *本課程為3節

  • 03
    作品賞析與發表

    學生解說創作理念與心得,並練習賞析他人作品。

  • 04
    雲的生成與型態

    理化教師協同講解雲的形成與氣候變遷概念。

  • 05
    雲的型態與色彩

    1. 提供A4藍色粉彩紙(配合當天的藍)及黑、白粉彩筆
    2. 至校園空曠處觀察雲的型態與色彩,並與天空色彩做比較
    3. 強調觀察天空與地平線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是相連接的
    4. 畫面下方1/5要畫出天際線輪廓,天空面積要大於4/5。

    *本課程為2節

  • 06
    山的走勢與質感 (本部分改成手撕紙以表現山脈)

    1. 先帶學生到操場觀察大武山脈的型態。
    2. 回教室後分4~5人一組,發放A4紙,將手上的紙撕成山脈樣態,各組依序將自己的山拼貼到黑板以表現山脈走向。
    3. 比較各組表現的層次感或是稜線的變化是否具美感。

    *本課程為2節

  • 07
    山水畫創作

    1. 提供8開棉紙及毛筆、墨汁與梅花盤
    2. 教師先行抽取適合學生臨摹的芥子園畫譜圖像並組合成山、水、樹石、點景人物等4張畫稿。
    3. 教師先示範用筆的方式及濃淡乾濕的墨色調法。
    4. 讓學生將畫稿墊於棉紙下方以利構圖,再用鉛筆輕輕描摹出圖案,等全部構圖完畢後再用毛筆勾勒。
    5. 注意提醒學生畫面上的線條需要以濃淡表現近遠,而樹、山、石的線條都要呈現出粗糙的質感,不可過於平滑。

鄭雅文
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