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編織大地,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織品與纖維素材,藉由穿織與編織的技法組合,實驗歸納出各種紋理和立體構成的基礎概念,覺察協調或特殊的紋理構成和色彩配置和均衡設計。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的色彩協調,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了解其基本原則。讓學生勇於創作,藉由自然纖維探討文化與生活,藉由工業回收物裁剪成纖維,探討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將概念轉化呈現實用的物件設計,並合作共創的歷程學習調整修正,達到美的共感經驗建立,為環境創造出協調與美的織品,或是藝術裝置,從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 能辨認材質的各種紋理與質感並做構成應用設計。能以織品的技法構成,用質感紋理與色彩設計,實踐符合何種美的原理原則。
- 能用織品造型詮釋與表達對環境角落空間的主張或關懷,並透過裝飾實踐環境美感改變。
- 透過各類纖維材質的收集,關注工業產物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相關聯,深度思考日常用品的選擇可以如何友善環境發展,進而達成改變的行動力。
教師課後省思
704體育班,只有一節課,總是有人公假比賽的班級,很難集體達成教學任務,還是笑笑鬧鬧的趕進度中,逐漸美麗起來了,美,體育班的美感,也是可以教育起來的,困難少時數的創作哩,他們體會了美是所有的有序累積。
我真的買了一塊小香楓布料當教具耶(250元好貴)完成的成品太美了,竟然有香奈兒毛呢布料的高級感!
而在最後的為環境編織,因為學生深度投入環境空間的議題思考,學生熱絡參與,作品比預估的還要盛大,設計到實作不斷修改,最後必須延長3周才能收尾,裝置到新建位完工的樹下美術館,引起很棒的觀眾回響。
-
01和諧共創與審美體驗,上
認識織品的藝術,了解紡織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老師提供巨大框架,和各類長纖維給全班共同自由編織,共創巨大的織品。
-
02和諧共創與審美體驗,下
共同討論實驗互學不同的編織與穿織構成方法,共創巨大的織品,共同欣賞產生的色彩協調之美。體會經緯線合力調整的團體默契。
-
03個人質感紋理實驗,上
尋找自然纖維與工業纖維(恆春瓊麻,高樹鳳梨絲,噶瑪蘭香蕉絲,排灣族月桃纖維,構樹皮和野地纖維,生活中各種回收物的纖維,利用紙板或樹枝岔為框架,進行編織實驗,。
-
04個人質感紋理實驗,下
用這些自然與人工的纖維創作,體會紋理與質感的交織協調創意設計,可設計成實用的杯墊或飾品。
-
05為環境而編織,上
全班3~4人分一小組,探索校園環境角落空間,尋找可以藉由編織美化設計的空間,(包含身體空間),進行創作。
-
06為環境而編織,下
創作完成,實地空間裝置,小組進行公開發表,同學相互給予回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