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總有人縫縫補補

核心概念
  • 形式與功能的融合
  • 重複與節
  • 環境美學與可持續設計
美感知能
  • 自然中的幾何美感
  • 環境與材質的質感
  • 日常物件的功能與美感結合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透過織品工藝和魚網編織的學習,探索生活中線與線、物與物之間的連結。
課程一開始介紹工業及海洋廢棄物的危害,並讓學生思考廢棄漁網的再利用可能性,接著從基礎的織品技術入門,指導基本結繩技巧與技法,體會手作溫度與質感,進而理解織作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以魚網編織作為課程的核心,藉由編織魚網的過程反思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正如線與線相互交錯,組成一張張穩固且有機的結構。
課程中,學生將透過漁網的編織,了解海洋廢棄物的危害,提升對海洋廢棄物問題的關注。探討廢棄魚網、塑膠廢料等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嚴重威脅。
透過實際操作與討論,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織品的魅力,還能理解廢棄魚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學習如何將環保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與創作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掌握基本魚網編織技巧,掌握結繩、打結、織網的技巧,並能獨立完成一張基本的魚網作品。
  2. 提升對幾何結構和節奏的美感理解。
  3. 海洋環保意識提升,認識海洋廢棄物的危害,從而提升其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4. 學生可將其編織作品進行展示或分享,並通過討論和交流,反思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升口語表達與藝術欣賞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編織進度不均:有些學生在掌握基本編織技巧上較為緩慢,無法跟上全班的進度,這可能是因為對鉤針技巧不熟悉或是漁網材質較為特殊,導致編織時有較大阻力。
● 對策:在課程進行中,安排動作較快的同學指導動作較慢的同學,提供更多的幫助,讓同學間相互幫助。尤其對於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細緻的操作指導,並鼓勵他們多做練習。

課程規劃
  • 01
    海洋漁業的認識

    ●認識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與漁業發展
    ●傳統漁法介紹(定置網、一支釣、流刺網等)
    ●漁網的分類(圍網、拖網、流刺網等)
    ●不同漁法對生態的影響與比較
    ●漁網材質的演進(棉麻→尼龍)
    ●漁業資源枯竭的原因與反思
    ●漁網廢棄物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 02
    漁網的再創利用

    介紹廢棄漁網的再利用方式,結合環保與創意設計,實作如環保包、裝置藝術等作品,引導學生關注海洋污染並培養永續創作能力。

  • 03
    勾針技法學習

    ● 介紹回收漁網的特性(耐用/彈性)與鉤針材料
    ● 示範基本鉤織技巧,引導學生體驗手作製作並認識資源再利用的價值。
    ● 了解提袋的結構及製作方法順序

  • 04
    勾針技法學習

    運用回收漁網結合鉤針技法,製作實用提袋,讓學生體驗手作工藝,並培養環保意識與對海洋資源再利用的認識。

  • 05
    勾針技法學習

    教學使用彈力繩與鉤針技法製作提袋把手,透過創意設計和手工編織,學生將學會如何打造耐用、彈性十足的提袋把手,提升工藝技能並強化環保概念。

  • 06
    修飾完成成果

    指導學生編織漁網並加以加工,製作創意裝飾品。學生將學會在漁網基礎上加入各種細節與裝飾元素,打造獨特的藝術品,提升手作技藝並展現永續設計的美學價值。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