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當星星睜開眼:以星連心

核心概念
  • 規劃星球色彩與質感並製作,再以動態雕塑的概念構成裝置藝術。
  • 藉由觀星認識宇宙的組成與星座的故事,認識不同狀態的星球美感。
美感知能
  • 探索材料編織技巧及塊狀堆積技法。

課程概述

課程中將生命的不同面向,仿照行星系統的排列,以動態雕塑呈現。行星系統是由恆星為中心藉由引力束縛周圍非恆星天體(行星、衛星等),地球身處的太陽系,即是由太陽為恆星,從軸心內至外依序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系統中軸心的恆星及周圍公轉的數顆行星,它們間的關係模擬為人自誕生後,與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系統間的互動,雖然國中生的生命歷程只有十餘年,但已漸形成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期望從課程中引導創造星球的過程裡,讓學生尋找自我。

課程目標

  1. 學生能勇於嘗試不同材質的創作特性並能確實執行並呈現創作成果。
  2. 能於分組活動中自行設計、規劃藝術專題展現。
  3. 從藝術活動中探索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方向。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始於周哈里窗理論,上課班級為國中七年級美術班學生,對於形容特質的詞彙已有初步的建構,不過從觀察每位學生拿到的特質敘述中發現有許多重複,因此自己反思是否是課程中指導語不夠充足,試分析原因可能因為給予學生書寫指令不明確或是短時間要寫完全班同學的特質,學生無法花太多時間思索。
  2. 從實際的教學中感受到比起輔導方面的教學,身為美術老師對於創作的引領還是較得心應手,為此深感認為應再加強跨科的教材鑽研,精進未來的教學。
課程規劃
  • 01
    於星海中找到「我」

    從地球仰望宇宙的觀點對照從宇宙俯視地球的觀點,以觀星App-Star Walk 2及Google Earth定錨人類之於宇宙的關係。用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學習單探索自我特質。討論家庭、朋友、同班同學各種團體中「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從以上個人生命探索活動定義出具象視覺化的行星系統作為之後創作的依據。

  • 02
    創作「行星-對話」系統

    認識美國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認識藝術家如何以重力與平衡的關係創造出動態雕塑(kinetic sculpture)。問題討論:如何使用材料創造球體(星體)?岩石行星、氣態巨行星、冰巨行星、太陽系的行星系統。

  • 03
    討論-如何用材料創造球體(星體)?

    立體造型以點、線、面構成三維空間,選擇「懸浮的點」表現恆星及氣態巨行星中氣體的存在方式。教師準備材料「透明壓克力球」裝填球內物質;學生須蒐集裝填的物質及規劃於球內的表現形式。

  • 04
    表現氣態星球

    以線構成球,線狀物舉例(材質可凹折的容許度由弱至強):樹枝、藤、玻璃纖維、鐵線、毛線等。教師教學基本線狀組織架構,學生可自由拼構素材。

  • 05
    表現固態星球

    以面構成球,考慮懸掛展示時可乘載的重量,教師建議選擇「紙」為創作素材。可透過疊加、搓揉、凹折等方式成塊,學生需選擇合適地紙的質感進行創作。

  • 06
    以星連心

    串接星球形成星系。於分享小卡寫下各星球之於個人的關係與星系中各星球間的關聯,全班進行作品分享。

  • 07
    班級宇宙佈置

    選擇適合垂掛的展示空間進行宇宙的佈置,規劃加入燈泡使星球發光,佈置時需考慮形成星座的觀看角度。

陳昱蓁
花蓮縣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原彰化縣立溪湖國民中學教師,現任教於花蓮縣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