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北雨」一文的圖像元素,結合語文、視藝與理化跨域,從大武山稜線的觀察、雲的形成等進行創作。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
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前所思考的要素。
以世界珊瑚礁日與世界海鳥日為主題,以搓針代替畫筆,羊毛代替顏料,再現珊瑚之森、海鳥之境。
藉由巧克力球的設計,透過質感概念的引領,開啟學生另一扇體驗美感感受之門。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觀察校園周邊環境,建立環境意識,藉由垃圾議題、植物探索等提問,融入相關概念設計環保提袋。
以瓶裝水的包裝為主題,讓學生練習圖文定位設計,並進行拍攝、海報設計以倡議水議題。
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藝術創作、文化欣賞及跨領域的實踐活動,並讓學生動手實作。
以《安妮新聞》為媒介,結合閱讀與情緒,帶領學生在讀報過程中覺察情緒與表達。
課程設計從校園角落出發,帶領孩子們以夏季特刊篇章清單中的「五感體驗」開始。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教師利用自製的質感教具讓學生進行質感意象訓練,並以手邊現有的材料設計符合物品的質感收納盒。
讓學生閱讀文字認識「視錯覺」的概念,再透過刊物中的圖片進行說明並分享感受。
以「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為主,閱讀關於吸管的專欄,透過分析理解其發展歷程。
課程設計讓學生以分組方式了解防災基本知識以及應急避難演練,增強防災意識。
以報紙與雜誌作為「拼貼藝術」的創作素材,透過剪裁、黏貼等,重新組構。
透過各種觀察角度,認識那些肉眼看不見但影響力卻很重要的生物型態及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