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莊社大塭仔底濕地公園志工老師跨域合作,帶領學生走讀學區公園的環境生態,並進行觀察5W提問記錄園區設施、生態點滴趣事。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從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出發,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並思考自身可以用甚麼行為幫助海洋生態。
從顏色代表的各式意涵切入,再帶到顏色帶給人們的情緒,課程最後使用三原色泡泡,讓學生練習混色,並且讓他們重溫兒時與家人吹泡泡的回憶。
透過情緒認識、藝術創作、歷史脈絡與家族訪談,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帶領學生多角度探討戰爭、社會公平與和平正義,認識戰爭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學習情緒調適與社會責任。
享受繪製心靈情感地圖的樂趣,讓地圖變成發現自我、創造藝術、述說故事、記錄夢想與回憶的工具。
從校園環境中取得創作材料,透過「觀察、採集、分類、命名」之博物學方法及校園實地踏查之戶外教育導入藝術生活課程。
課程設計旨在透過藝術引導學生,創作出反映自我與當下生活的作品。
以攝影家的創作歷程學習,切入問題意識之產生。鼓勵學生透過攝影來探討校園生活議題,讓學生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周遭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聚焦在建築與人們的關係,訓練學生以攝影方式書寫觀察與認識,表現在地風情。
接觸土,可以治癒人心,期待學生能夠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暫時從高三課業的高壓中逃逸出來,讓柔軟濕潤的土療癒此時此刻的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且安穩,讓土全然的接受我們的樣子,讓土記得此時此刻我們的狀態,讓土成為成為我們重要回憶的鑰匙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廢棄物進行創意拼貼組合,製作出帶有環保意識代表自己的作品圖案。
本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藝術創作,同時結合永續發展及數位圖像繪製的內容。
此課程設計以世界環境日的核心價值環保、永續出發,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讓舊衣結合藝術創作達到舊衣新生、環保永續的概念,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式。
以畢業紀念冊封面設計為題,將學校文字解構重組,慢慢聚焦風格與元素,並加入AI製
圖軟體(如leonardo ai)將想法轉化為指令,通過與AI工具的互動,學生能夠在不斷試錯
與調整中修正設計,逐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來回互動不僅幫助學生精確掌控設計細節,
也激發他們創意思維的延伸。
圖軟體(如leonardo ai)將想法轉化為指令,通過與AI工具的互動,學生能夠在不斷試錯
與調整中修正設計,逐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來回互動不僅幫助學生精確掌控設計細節,
也激發他們創意思維的延伸。
延伸安妮新聞《六種野外可食的植物》為切入點,帶領學生認識校園裡的野草與平板使用app(Seek),結合營養午餐的藥膳湯更認識到藥草,並分組完成校園野草的報告,最後以「我要活下去—魔法試煉」闖關遊戲為此課程進行總結性評量,使學生感受到掌握知識與技能就如同擁有魔法,進而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課程設計從國際丹寧日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平等、尊重和尊嚴出發。
觀景窗故事集的窗有兩層意涵,一是攝影課時取景的「窗」,二是學生想要詮釋的「窗」。
帶學生思考討論哪些事情是遇到災難時需必備的知識,並且能夠練習將資訊圖象化,幫助學生反思和內化防災知識,並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防災意識,且將防災議題用圖示的方式呈現,並用大稻埕化工材料行的特色,以藍晒的方式展現,設計實用又有功能性的防災藍圖。
本課程主題為「永續花藝-窗花與文創設計」,主要以「結構、構成」作為教學核心,並融合「SDGs11-永續城鄉」的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從「SDGs11-永續城鄉」出發,帶領學生思考台灣流失的「民間工藝-窗花」要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延續,使學生思考並創作出能夠延續窗花工藝的文創產品。
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