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艋舺代言人
本單元從分析「TAIPEI 12elve │ 希夢XI MEN」的造型與地方特色的關聯性,讓學生作為後續課程的鷹架。之後從發問中,讓學生透過小組心智圖等發散與收斂的思考活動中,逐漸聚焦最具代表性的艋舺地方特點。並轉化成代表人的特色介紹稿,導入AI造型創作方式,架構出代言人的形象草圖。
木感生活・平衡之趣
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大橋頭社區課程結合,藉由木育教育與民權里木材產業文化融合,引導學生學習以影像記錄認識柴寮仔~木建材一條街街區,期望學生能與在地文化的認同連結,與地文化和社區營造做結合進行創新,重新活絡柴寮仔的地方產業,喚回柴寮仔日治時期聚集許多木材產業的地方興盛的光輝印記。
友誼
請孩子們閱讀繪本,與繪本對話,回看自己交友的歷程,將象徵每個人的樹,再次排列組合,表達與人相處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