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儀道・光式
本課程單元課程「儀道・光式」,設計目的在培養創意,同時增強同儕間的情感共鳴,主要的課程內容設計是透過 「儀式感結合儀典」培養學生對儀式的理解和情意投入,提升對生活的滿足與積極正向態度。
安妮之路
先引導學生閱讀《安妮新聞》,待學生完成 16 型人格測驗,透過周哈里窗學習單與同儕互動後學生設計與自身人格特質相符的代表圖案以及未來職業插圖
讓花蓮的「綠」被看見
因應SDGs的目標,平和國中身處在志學和平和旁,這裡有一大片標榜無毒有機農田,孩子卻不一定有機會親近,希望孩子能發現在地食材,了解環境永續及責任消費及生產,因此設定在認識花蓮的綠色餐廳並了解其內涵,練習問問題設計訪綱,透過資訊圖表的視覺化和構成KIT工具,進而整理訪談內容,和綠色餐廳合作前往分享發表。
戰火在天外燃燒
課程引導透過花蓮詩人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詩詞中的描述,讓學生重新省思颱風與花蓮的關係,以及身為花蓮人面對颱風的感受。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颱風經驗,年年經歷的颱風,除了放假,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學習活動最後以防颱屋設計呈現,表現做為最熟悉颱風的花蓮人,面對颱風日常的生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