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有框就行
班級教室中的桌子特別小。不僅桌面小,抽屜的置物空間甚至只能擺放一疊課本。大多數的教室室內都是亂糟糟的。在113-2的課程中,從發現需求開始,擬定工作計畫,進而將個人的木框架完工成形。經歷一個月的使用過後,再請同學分享使用心得並提擬改善計畫,引導學生應用歷程中的探究與解決能力。
如果只有土
課程主軸希望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發想,悉知對環境的關注態度,並從中延伸傳統工藝技法深入了解在地之特色,表現出自我家鄉的樣貌,以家鄉色彩的土壤成為手帕染色的主要色彩,帶出環境是成就我們自身色彩的源頭,以達對自我身分上的認識與認同。
我的新影圍裙
透過實地漫遊,找尋感興趣的角落停下,我們不帶走一花一葉,只觀察光影變化,描下那片喜歡的影子,再進行觀察,似有機,似無形,像一片片心中的影子,影子是深色的,但透過布料就能轉換另一番面貌。
接著運用拼貼及縫紉技巧,與綜合課程合作,完成專屬自己的一件<新影圍裙>。
野菜顏究室
課程由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為起點,從野菜的觀察著手,帶入色彩、質感的美學概念,製作出屬於野菜的色票。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