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教師利用自製的質感教具讓學生進行質感意象訓練,並以手邊現有的材料設計符合物品的質感收納盒。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快速便利造成日後的環保垃圾問題,運用於改造廢棄物,提升變廢為寶的質感。
以「Where is your finger?」調色任務,挑戰調出、辨別同色系中些微的差距,透過「把舊愛變永恆」儀式,把玩具鑲進同色系畫布中。
針對學校設置三個不同地點的落葉區,了解落葉區的特性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包含柵欄設置、使用材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透過認識材質與殖地、生態場域等,讓學生善用材料創造擬造的白化海洋生態場域。
聚焦生活紙製用品的紙質探究,撕開紙製品,觀察不同紙品破裂面的紙纖維差異,並製作不同質感的紙漿燈罩。
以花磚圖案作為生活色彩的呈現,探索色彩的象徵意義,將代表色融入拼貼設計,具體呈現花磚圖案。
以原住民族服飾為主題,著重觀察服飾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形,探討其文化象徵與意涵,運用所學的設計原理進行紙膠帶平面設計。
以臺南老屋欣力為主題,帶領同學觀察校園、巷弄,以回收紙作為紙漿主要材質,讓學生以手抄紙方式構成磨石子文創商品設計。
課程以廁所識別LOGO做為出發,結合性別平等議題,引導學生認識LOGO設計與美的形式原理,經由小組討論、發表強化學習。
從校園空間為起點作為轉印印章線條設計,結合雙語教育介紹構成觀念,思考明信片、書籤書寫設計與印章的版面構成。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帶領學生以手機紀錄嘉義公園人文與植物生態,透過色彩分析、使用Canva編輯的嘉義公園色票進行拼貼創作。
結合在地信仰虎爺與石虎保育,從生活信仰到生態保育,利用信仰的色彩意涵完成立體雕塑。
透過鐵窗花設計,學習「構成」概念,並把設計成果以卡典西德孔版印染手法印製於帆布袋上—揹在身上「袋」著走。
以藝術觀點討論國際衝突,透過鑑賞與設計,根據自身對於戰爭的感受進行上色,作品將能呈現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及運用與基本構成。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