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藉由認識資訊圖表的特點,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方法,有效傳達訊息。以色彩引導期許學生看到時間,對藝術家生命色彩的理解,反思考自己生命色彩。
本課程希望結合環境教育永續議題與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13氣候行動,引導學生思考國中生活重要的記憶圖像,將這些即將廢棄不用的回收媒材,運用點、線、面、體結合色彩、質感、構成等方法,以複合媒材拼貼藝術手法,表現出國中生活足跡,記錄下這份美好,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的目的。
透過時事與議題討論性別議題,期待回到自身環境,撇開各種框架,重新回到合宜性色彩的搭配。
課程從日常中的小物開始思考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環境、海洋生態的影響。並透過獨居蜂的觀察,開啟生活與自然的實際連結,再透過開放式堆肥的製作與觀察,實際檢視各種吸管分解的過程。
本課程概念在於美感比例與視覺編排的基本原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如何運用比例、佈局來增強設計作品的吸引力和表達力,讓學生掌握如何在視覺設計中創造畫面的和諧與平衡,形成清晰且富有層次的視覺體驗。
在生活觀察且發現文字構成的重要性後,由個人姓名延伸至生涯的自我探索,從設計姓名文字,到將自我的文字描述排列成一幅「字」畫像,最後互享文字設計的作品,評選合宜美文漾,請同學分享心得,其他同學再給予回饋。
花磚設計圖案有來自植物花卉的演變,是以先讓學生透過植物圖鑑來認識各式各樣的植物,並且觀察其細節。
與新莊社大塭仔底濕地公園志工老師跨域合作,帶領學生走讀學區公園的環境生態,並進行觀察5W提問記錄園區設施、生態點滴趣事。
本課程從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出發,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並思考自身可以用甚麼行為幫助海洋生態。
從顏色代表的各式意涵切入,再帶到顏色帶給人們的情緒,課程最後使用三原色泡泡,讓學生練習混色,並且讓他們重溫兒時與家人吹泡泡的回憶。
透過情緒認識、藝術創作、歷史脈絡與家族訪談,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框架,帶領學生多角度探討戰爭、社會公平與和平正義,認識戰爭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學習情緒調適與社會責任。
享受繪製心靈情感地圖的樂趣,讓地圖變成發現自我、創造藝術、述說故事、記錄夢想與回憶的工具。
從校園環境中取得創作材料,透過「觀察、採集、分類、命名」之博物學方法及校園實地踏查之戶外教育導入藝術生活課程。
課程設計旨在透過藝術引導學生,創作出反映自我與當下生活的作品。
以攝影家的創作歷程學習,切入問題意識之產生。鼓勵學生透過攝影來探討校園生活議題,讓學生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周遭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聚焦在建築與人們的關係,訓練學生以攝影方式書寫觀察與認識,表現在地風情。
接觸土,可以治癒人心,期待學生能夠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暫時從高三課業的高壓中逃逸出來,讓柔軟濕潤的土療癒此時此刻的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且安穩,讓土全然的接受我們的樣子,讓土記得此時此刻我們的狀態,讓土成為成為我們重要回憶的鑰匙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廢棄物進行創意拼貼組合,製作出帶有環保意識代表自己的作品圖案。
本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藝術創作,同時結合永續發展及數位圖像繪製的內容。
此課程設計以世界環境日的核心價值環保、永續出發,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讓舊衣結合藝術創作達到舊衣新生、環保永續的概念,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