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玉山國中主題課程「文學理解。美感轉譯」為課程設計主題,結合彈性課程的閱讀課,以聊齋誌異為文本,先由閱讀課進行文本理解與劇本改寫。再由視覺課讓學生從已知的文本情境中,去思考整部戲劇的色彩規劃,並應用於服裝、道具、背景、燈光中,在製作道具的過程,轉譯文本中的情境與感受,提取出相對應的質感,應用於道具製作中,最後搭配音樂課與表演藝術,進行全年級公演。
在視覺藝術課,首先承接閱讀課的劇本改寫,以及表演藝術課的讀劇分幕角色分組,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接著在進行服裝道具製作過程,引導學生以主色調進行物件的色彩應用,並利用物件組合時的構造需求,進行視覺美感的規劃與設計,以符合劇本意涵並呈現於演出時的整體規劃。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夠從文本中提取色彩的美感感受。
- 能夠以主色調進行劇場背景、服裝道具製作。
- 能將道具進行符合文本的構造處理與製作。
- 全年級讀劇展演後,能針對主題課程中的色彩與構造部分進行心得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 以主色調進行染布過程,必須協助學生安排晾乾的空間,以免布料重疊或被風吹落,讓作品髒掉,另外,一周一節視覺藝術課程,布料風乾必須一天,必須協調與確認隔天收布料的同學,避免下一個班級要用的晾曬空間不足。
- 過程中有的學生會覺得染過的布料太皺,臨時購買熨斗,解決此困擾,未來課程進行前,必須增加熨斗數量,以利時間的掌控,讓製作衣服的時間與流程可以更快。
- 學生對於中國古典風格的紋樣與色彩略顯不足,在上學期可以先行安排一個單元進行中國古典風格的紋樣與服飾探討,讓此單元的細節更有質感。
- 此課程圍繞著語文的閱讀課程,為藝術跨科、跨領域主題課程,各領域時間的安排在課程推廣上,建議進行團隊共識,暑假期間進行共備課程,讓所有科目老師了解自己課程所負責的重點,以利後續統整時不會偏離主軸,而要調整課程太多。
- 此次課程因進度關係,構造部分講解不夠,都是從製作當中去教學與微調,未來可統一運用課前小單元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構造概念,並有一個小實作,讓所有同學都能夠操作過。
-
01文本內文轉譯成美感構面—色彩思考
1. 依據表演藝術的分組,各組理解文本後,從中訂出各幕劇主要的色彩。
2. 針對各幕所需要的道具,完成學習單中的色彩規劃。
3. 各組進行發表,老師統整後跟學生討論確定的主色調。 -
02物件的色彩分析與確認製作
1. 上星期所確認的色彩物件,回到各組所負責的劇目進行討論(討論單),確定必須製作的道具與服裝項目。
2. 各組進行報告,教師引導學生審視各組的物件是否為必須物件,並進行思考後修正項目。
3. 各組將需要製作的服裝、道具列出清單,並寫下所需材料,用色鉛筆進行色彩規劃並寫下物件如何裝置在身上。
4. 運用ipad生成表演時的分幕背景圖,要求符合色彩計畫。 -
03物件製作1 初步剪裁與黏貼
1. 各組分配工作,開始進行服裝、道具製作。
2. 服裝的色彩規劃,必須符合擬定的主色調,並符合文本的感受。
3. 製作過程所需的材料,需思構造呈現的恰當性,是否符合文本中故事的時代背景與感受。 -
04物件製作2 色彩、構造的擬仿
1. 教師提供構造的概念,並進行構造凸顯、隱藏的意義。
2. 持續製作道具,過程中將物件表面的色彩與構造進行細膩處理,讓觀者看到時,能夠體驗到整部戲劇的主色調與風格。
3. 製作過程可直接挑選真實生活中的物件,進行色彩妝點與改造,並思考構造的應用。 -
05物件製作3 色彩、構造的擬仿
1. 各組分工,繼續未完成的道具製作。
2. 已完成的物件進行色彩、質感處理,將文本的感覺轉譯成視覺感受。
3. 色紙、壓克力彩、輕黏土進行質感塑造。 -
06物件製作4 劇目排演並修正
1. 各組先以完成的服裝、道具進行排演,審視道具的堅固性與色彩的呈現是否恰當。
2. 排演完的組別微調服裝、道具,讓期更符合演出的動態狀況。
3. 在演出前持續排演與微調服裝、道具的構造。 -
07成果展演心得分享
1. 全校演出後,發下反省單進行過程反省與心得寫作。
2. 教師挑選同學心得,並說出在過程中想要感謝的同學或師長,以及原因,讓同學鼓掌和謝他。
3. 教師帶著學生梳理主題課程的細節與學習到的知識、情意、技能,並引導學生未來可應用於生活中的哪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