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構出校園,造化自然─走出校園,探尋山徑植材,編造出地方印記小物

核心概念
  • 透過觀察及手作練習,感受美感構面「構造」中的規律、秩序視覺效果
  • 理解手工藝品成品壓挑能緊密且完整
美感知能
  • 能夠在編織中運用變化的紋路,形成平面的造型變化
  • 編織材料與壓挑的鬆緊細微變化也直接影響最終作品的美感呈現

課程概述

本課程單元將從半島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出發,透過本校周遭的自然資源,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先民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共生。赤牛嶺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學生將藉此探索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特別是他們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的編織技藝。本單元將引導學生從這些技藝的實用功能出發,學習如何手作各種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古老技術轉化為當代的設計,重現早期的飾物,進而感懷先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本單元不僅傳授手作技藝,更讓學生體會人與環境之間的深厚連結,培養尊重自然的態度與創意實踐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本主題為學生提供美感試探及實作單元,通過地方裝置藝術、美感觀察、手作製作和校外活動課程,引發學生對地方有感、提升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素養培育,同時培養美感:構造之秩序、規律和專注於物的成就感。

教師課後省思

計畫主持老師本身也受益於講師,增能了許多技術。有關戶外課程融入,現無法強迫全班同學一定要參加,總有一些同學對於要走到戶外感到排斥或是個人身體因素等,因此,事先與行政端達成協議,讓未參加的學生在其他處室安排任務,才能讓帶隊老師安心帶同學蒐材無後顧之憂。
整體學生對戶外採集活動充滿好奇,能主動觀察並享受在戶外的五感感受,也容易被各式突然情況吸引,例如貓狗、松鼠等,需要適時的提醒學生回到課程,以發掘植物為主,以及回到課程上對植物葉材的整理,學生多能投入並珍視個人取回的材料。
而在編織技法上則需更多示範與協助,建議執行計畫的老師本身提前演練,更容易知道學生可能面臨的難處,依學生手作熟練度做彈性調整,可以分組照應讓手作能力較佳的學生協助進度落後的學生,教師教學上能更充裕。對本單元未來建議加上規畫,課程成果可再強化展示效果,回叩環境藝術、裝置藝術的布置與發表,加深學生對於自然媒材與藝術實作結合的印象,請學生進一步分析自然材質及人造材質的彼此的長、短處。

課程規劃
  • 01
    地方藝術素材介紹

    簡報引起動機,觀賞新落成的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分析民謠館裝置藝術的視覺創作,探究其創意動機、素材及形式,延伸當地物產和自然景觀在藝術作品中的應用範例,並請同學試發想及舉例,再舉本校曾實施的美感課程作匹:瓊麻與麻繩提袋編織、洋蔥植物染折口布,讓學生欣賞、把玩,引發學生的創作興
    趣。介紹美感的形式─構造,將自然素材應用於實務可編造成的工藝品,援引早期住民的藤編工藝、織布技藝等;至今日舉地方藝術工作者王美又老師仍將此手藝活化、發展。
    介紹在地藝術工作者:王美又老師及編造作品

  • 02
    經典自然藝術鑑賞

    簡報引導地方看海美術館或南迴藝術季、落山風藝術季等,觀賞地景類型藝術,了解藝術的材質及如何運用材料介入現地。
    介紹地景藝術家創作的觀念引入臨時性的素材觀念,有別於典藏於美術館的,通常使用可以自然分解的材料創作。這些作品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能將人為的巧思融入自然,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改變形貌,也製造了不同觀賞的情態。
    預告下一節課堂將進行出走校園外的活動課程,進行自然環境中的蒐材,探訪本校後山赤牛嶺沿途山徑步道,並宣告提醒注意事項。
    欣賞藝術家:馬來西亞陳抒漫、英國安迪.高茲沃斯 及他們的創作(Andy Goldsworthy)

  • 03
    走眺後山赤牛嶺

    進行出走校園外的活動課程,首先進行戶外觀察,認識常見植物並進行蒐材,沿山徑步道依照時節檢取棕梠葉、月桃葉、竹葉、檳榔葉、山棕等葉片的植莖纖維。
    體驗早期住民的行腳的環境路線,進一步刺激五感的觀察與體會,使學生對於地方及自然加深印象及認同感。

  • 04
    山徑蒐材

    學生所收集的葉片或纖維再攜帶返回班上,整理並加以分配,考驗學生的觀察與收集合作能力。在此階段的素材蒐集變項為有可能蒐集不夠及損耗,這也能藉此讓學生體會自然採集所耗的心力,以及比擬自然資源珍稀的情形。當材料蒐集不夠的情形下,為推展課程加入可取得的材料PP帶,也可加以比較兩者製作出來的作品差異。預告後續課程將進行自然物產應用於美感單元課程製作小物。

  • 05
    素材整理及實作

    手作實作課程邀請業師─陳金蘭老師入班協同教學,重新認識藝術工作者本人藝術職涯的闡述,能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及態度,藉由手作藝引導,
    培養學生秩序、專注的精神,並能將構造有序的視覺形式生成為藝術創作物件。本單元最終生成視覺產出擬製成葉編造型書籤,作為基礎平面壓、挑編織工藝的入門款式。

  • 06
    業師引導及賞析

    在班級全體學生完成作品後,將佈置於校園一隅提供欣賞。參與學生寫下課程單元進行活動搜材及課程實作感想跟體會,探討地方藝術素材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其如何反映地方的歷史、風俗和社會結構。
    視整體程度,再繼續辦理其他進階構造編織的師生研習,使有意更深入學習的報名者能持續進步、加深課程規劃。

鄭怡婷
國立恆春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恆春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