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此次美感課程先帶領學生將線材藍染不同深淺的藍色,然後再將這些線材編織成小飾帶,體驗從線到面形成成品的過程。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藉由色彩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對應,對情緒有更明確的理解。
本課程主要以生活中的結構美感設計作為本體思考,透過美感試驗活動的體驗式學習,認識生活中結構的實用性、與所傳達出承載力的平衡與秩序的結構美感。
從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能理解結構的美來自力的平衡與穩定,且能思考其中秩序美感與生活的關係。
讓學生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合宜的結構是來自平衡穩定的配置方式,展現力與美、力學依據。
透過素材的結構練習,希望讓學生在抗力過程中,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課程設計從觀察,了解花的結構,再引導學生去變化表現,最後完成與花相關的創作。
著重在木條「片狀構架」的空間美感概念,使學生理解空間搭接式樣,再發現形態與結構補強的美力關係。
透過紙牌的堆疊練習構築結構物,希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能理解課程中所觀察到結構的美感印象。
讓學生探索發現『平面「構造」立體的方法』,並思考利用「無膠、卡榫接合」的方式組合造型。
透過課程安排讓學生了解水平張力與垂直支撐力的特性,進而替自己設計並製作一頂高50公分的皇冠。
運用紙張媒材,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以澎湖建築結構引導學生利用撲克牌、長尾夾及迴紋針產生穩定的結構。再讓學生依經驗替鏤空紙盒設計出具有支撐力且有美感的補強結構。
能透過結構基本要素之點、線、面進行嘗試與練習,再讓學生挑戰從線狀、棒狀、面狀之立體結構構成。
對觀察生活中物體美感有基本認知,能分組研討並透過實際操作結構設計,能進一步認識結構美感。
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從幫助人偶杯緣子構築一個空間的練習中,使學生認識到結構與造型美感、空間上的關係。
透過實作組合結構體,感受重力在結構中的傳遞,尋找穩定平衡能承重的結構體,並從中發現秩序的存在。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