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廢材.沸靈魂

核心概念
  • 能理解燈具中結構的美感。
  • 能認識質感在燈具中的美感。
美感知能
  • 感知在地環境中不美的事物,觸發問題解決的思考。
  • 學會觀察燈具的類型、造型與結構。
  • 能操作簡易電動工具,完成燈具主要結構與構造。
  • 能從農業廢材的特性,運用於燈罩的再創作。

課程概述

卓蘭高中位於苗栗縣最南端的鄉鎮,以盛產多樣水果聞名。採收的季節帶來豐收的喜悅,然在水果栽培過程中,各式水果套袋卻形成了另類汙染。除了交由清潔車運送外,在美麗的溪流旁偷偷傾倒是常見的。更多的是直接就地焚燒。因此;環境、永續問題的思考是此份教案生成的觸發與企圖問題解決的可能性。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從環境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可能性,永續的環境、移居的家園。
  2. 學習觀察生活中物件,如何功能性與美感並存。
  3. 能認識與理解美感概念的結構與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廢材」去哪裡?關於環境議題學生並不陌生,也多能提出問題的解決方式。
  2. 學生多表示驚訝一顆梨子從梨穗的嫁接到入消費者之口,居然要經過這麼多程序以及製造出這麼多的農業廢材。
  3. 過於開放性的媒材、燈式(壁、立、掛)選擇,師、生面臨與待解決的問題也增加許多,讓原本課程規劃由10節課增加到13節課。
  4. 學生對於不起眼的媒材,成為作品後感到滿滿的成就感,對於一些微型木工機具、電銲等用具的使用增加學習的動機。
  5. 以「議題為導向」的教案設計,讓學生「手腦並用」,是有意義的教學經驗。
課程規劃
  • 01
    「廢材」去哪裡?

    1.先導入卓蘭特產水果,栽種過程所需使用的保護套袋。
    2.讓學生思考這些「農業廢材」的去向、對環境的影響
    以及問題解決的可能性、以「心智圖」方式呈現。

  • 02
    燈具的功能與美感

    1.老師提供數張不同風格的經典燈飾圖卡,帶領學生以 ORID焦點討論法,分析燈具的功能性與美感。

  • 03
    燈具的質感探索

    1.各式農業廢材的質感與特性。如何合宜的運用。

  • 04
    站立的紙張

    1. 如何讓一張紙張站立?
    2. 探討工具的差異與紙張站立的可能性

  • 05
    燈具的草圖發想

    1.燈具必須使用「農業廢材」為媒材。
    2.二人一組設計燈具草圖。
    3.清楚標出廢材運用於燈具的局部與創作理念。

  • 06
    燈具的構造與結構議題

    1.燈具結構與構造,如何穩固、如何接合功能性與美感?
    2.燈具的骨架確立,做中學與解決問題。

  • 07
    發光發熱的「沸」靈魂

    1.為燈具裝上光源。

羅郁惠
苗栗縣國立卓蘭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國立卓蘭高級中等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