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讓物體穩固站立的實驗中讓學生對「結構」原理有所認知,以此概念製作飲料外帶杯袋。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雖然結構理論上是⼀種理性且攸關功能的設計,但如同⾼第的建築之所以動人,正是結構美學,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
讓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結構的基本原則,能懂得欣賞與創造力與美的造型。
透過觀察校園及上學路線發現鐵窗之文化、實地參訪台南五條港區,藉由鐵窗花文化的再現來認識鐵窗之美。
分組觀察生活中或教室理有關結構物,並建構立體結構各種組合形態表現。
區辨與選擇合宜的器皿、創作在生活日常中具有美感的器物。
希望學生嘗試找出可承受用具重量的架構,分別收好術用品,營造具備美感的藝術教室。
藉由學生的動手操作,嘗試在作品中如何兼具功能與美感。
讓學生了解物件之間的構成,並能善用好的構成在生活中。
學生能透過自我挑戰以及同儕分享,體驗紙張表現的物件的不同可能性。
課程著重於探索材料的特性與美觀好用的結構之間的關係,透過工具操作經驗,理解結構特性。
透過挑戰搭義大利麵高塔與建造紙橋,讓學生對於結構有初步概念。並以穩固、強化、補強等技巧,製作出符合結構美的「休憩空間」。
以線香為發想,以條狀造型的素材練習排列、綑綁結合素材,設計出適切與堅固的成品。
以不同粗細的木塊,讓學生在疊高與疊寬的試驗下,了解建築重心與結構的重要性。
此課程增修懸鍊拱及桁架結構,並增加3D列印筆的操作,讓學生學習懸鍊拱形曲線及桁架的結構。
運用各式材質,引導學生進行單體結構的練習,並支撐起重物,感受力在操作上的變化及結構的概念。
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學生操作體驗,從中了解材質對於結構、外觀所造成的影響及變化並運用在生活中。
美感的發現,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學生依全班實驗所得的想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美感又能放置書籍、並收納個人物品「桌上型置物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