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合宜的結構是來自平衡穩定的配置方式,展現力與美、力學依據。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透過素材的結構練習,希望讓學生在抗力過程中,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課程設計從觀察,了解花的結構,再引導學生去變化表現,最後完成與花相關的創作。
著重在木條「片狀構架」的空間美感概念,使學生理解空間搭接式樣,再發現形態與結構補強的美力關係。
透過紙牌的堆疊練習構築結構物,希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能理解課程中所觀察到結構的美感印象。
讓學生探索發現『平面「構造」立體的方法』,並思考利用「無膠、卡榫接合」的方式組合造型。
透過課程安排讓學生了解水平張力與垂直支撐力的特性,進而替自己設計並製作一頂高50公分的皇冠。
運用紙張媒材,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以澎湖建築結構引導學生利用撲克牌、長尾夾及迴紋針產生穩定的結構。再讓學生依經驗替鏤空紙盒設計出具有支撐力且有美感的補強結構。
能透過結構基本要素之點、線、面進行嘗試與練習,再讓學生挑戰從線狀、棒狀、面狀之立體結構構成。
對觀察生活中物體美感有基本認知,能分組研討並透過實際操作結構設計,能進一步認識結構美感。
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從幫助人偶杯緣子構築一個空間的練習中,使學生認識到結構與造型美感、空間上的關係。
透過實作組合結構體,感受重力在結構中的傳遞,尋找穩定平衡能承重的結構體,並從中發現秩序的存在。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
從讓物體穩固站立的實驗中讓學生對「結構」原理有所認知,以此概念製作飲料外帶杯袋。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雖然結構理論上是⼀種理性且攸關功能的設計,但如同⾼第的建築之所以動人,正是結構美學,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
讓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結構的基本原則,能懂得欣賞與創造力與美的造型。
透過觀察校園及上學路線發現鐵窗之文化、實地參訪台南五條港區,藉由鐵窗花文化的再現來認識鐵窗之美。
分組觀察生活中或教室理有關結構物,並建構立體結構各種組合形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