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單元以「氣味漫步」、「專場講座」與「氣味走讀小卡」三大主題構成,教師先以氣味遊戲開啟學生五感中的嗅覺感官,並加入聞香的體驗,觸發學生對於氣味想像的各種可能性,學生練習聞香後,再嘗試透過文字書寫氣味,聞香不只是嗅覺的體驗,更是能讓學生慢慢建立自己的生活品味,甚至透過味道建構自我的人格氣息。
教師課程規劃氣味線條流動的順序,首先從氣味遊戲中外在物件的嗅聞,接著進行香水個人意識品味的建構,最後請學生來到自身腳下的土地,如果選擇一個氣味的主題,在校園中跟著主題氣味行走(Smell Walk),那會是怎麼樣的體驗?教師規劃以小組為單位,製作員高走讀小卡,以Canva編輯軟體進行走讀小卡的排版。
氣味漫步教案中邀請在地返鄉青年的店家─「好好生活書店」曹竣瑋店長,店長與編輯團隊製作了一套(3本)的「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刊物,透過訪談、影像、文字、圖像等方式,紀錄了員林各個角落的生命故事,包含家鄉的古早味、歷史人文建築、口傳歷史與故事等,透過店長的視角,分享《員林紀事》的編輯現場,關於在地故事的紀錄與初心。
教師希冀學生不要只是沉浸於虛擬網路的世界,也可以思考站在腳下土地的問題,並且以行動實踐的方式給予回饋,專注於現在並展望未來。
美感預期成果
- 了解基本的排版原理,包含文字級數、字體、行距與間距等
- 透過嗅覺的開啟,讓學生除了用視覺感官外,還能用嗅覺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
- 了解走讀與在地深耕的精神。
- 學生創作的作品能增進學習歷程檔案之多元性。
教師課後省思
筆者對於美感的想像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味,清楚了解自己所選與所愛,展現包容性與多元性,不是跟風或是模組化的審美,因此在設計課程時,筆者都盡量讓學生能感受一些創新的體驗,刺激不同的感官與想法。
此次課程中加入五感中的「嗅覺」,透過遊戲讓學生開啟不同的感官經驗,再帶入香水的媒介,從香味去思考自己的個性、風格和品味,原本預計在課堂中加入「純露」、「香精」、「精油」、「香水」的比較與認識,但考量時間與課堂節奏,以及筆者需要時間研究,因此尚未加入此環節,未來有機會再次實施此教案,預計在「香水解密與氣味文字化」中帶入,提高學生對於嗅覺與材料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筆者在此次的課程中發現,香水對於學生來說有強大的吸引力,也許原本是遙不可及的單品,現在竟然有機會親自體驗,筆者也在課後陸續收到學生的反饋,大部分都是分享自己有購買哪一款香水,或是在剛剛聞香體驗時喜歡哪一款香水,但有一位同學很特別,他跟我分享他從小就想當調香師,很開心美術課有機會可以先認識,筆者收到同學的回饋,也更確信氣味感官進到美術課裡有其強大的輔助學習效果,甚至是開啟學生對於未來志願的另一扇窗。
另一個關鍵學習點在於專場講座,這次課程邀請員林在地書店的店長來分享,關於員林的土地、人、事、物等,以及關於在地青年返鄉、做紀事報導刊物的各種故事,最後回歸到對於”地方”的認識,舉辦走讀、工作坊、演講與市集等。演講最後有問答環節,學生關心經費的問題、展店的問題、對於無人書店管理的好奇與疑問、關於是什麼動力讓店長持續努力下去,儘管身上背著貸款,還是堅持做下去,問題的背後都是回應到什麼是創業的初衷,也許透過店長的故事,可以播種創業的種子,讓學生可以更有方向且大膽的尋找與實踐自己的夢想。
-
01課程說明
1.課程成績評定與上課規定說明
2.課程內容安排說明
3.氣味漫步─Find the Way 計畫說明 -
02氣味遊戲
一、遊戲說明
教師設計氣味遊戲,總共有五個嗅覺或味覺關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蒙眼挑戰,五個主題如下:
1.嗅覺-學生自行拿教室內物品給同學聞
2.味覺-猜棒棒糖的口味
3.嗅覺-日常生活用品(報紙、蚊香、藥丸等)
4.嗅覺-精油(竹子、白茶、蓮花+玫瑰)
5.味覺-怪味雷根糖
二、總結
進行「氣味遊戲」,包含盲嗅挑戰或氣味聯想活動,幫助學生擴展視覺以外的感知能力,培養更細緻的嗅覺辨識力。 -
03聞香體驗
一、複習舊經驗
透過回顧上禮拜課程的五感覺察活動,特別是嗅覺與味覺的部分,讓學生重新喚起對感官體驗的認識。
二、開展活動
1.介紹本次課程主題「聞香體驗」,並透過教師事先調查,了解班上有噴香水習慣的同學,以作為討論的基礎。
2.播放一支街訪影片,主題為「男生噴香水加不加分」,並引導學生思考:
●影片中的女生對於香水的看法,以及她們認為什麼樣的香氣較為吸引人。
●影片中的男生對香水使用的理解,以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香水。
3.透過影片內容,讓學生認識不同品牌的香水,並初步了解香水在社交中的影響力。
三、小組討論
1.教師講解噴香水的方法,並介紹聞香體驗的基本知識,如:
使用香紙(試香紙)的方式。
香水香氛的分類與層次(前調、中調、後調)。
2.學生自行組隊(每組約4~6人),進行聞香體驗,依據教師提供的香水品項進行嗅覺辨識與討論。小組合作回答教師指定的討論題目,如:
●香水名稱、香氛(香氣)
● 香味輪廓(前、中)
●適用職業、年紀、場合
●喜歡程度(1-5)
●你覺得學校什麼地方最香?
四、教師總結
1.教師統整課程的核心內容,包含嗅覺的重要性、香水的使用與選擇,以及香氛對社交互動的影響。
2.隨機抽選兩組上台分享討論結果,讓學生彼此交流不同的觀點與發現。
3.提出延伸思考:香水是否能成為個人風格的一部分?如何透過氣味建立個人品牌? -
04香水解密與氣味文字化
1.介紹課堂中有使用到的香水名稱、香氣、香味輪廓、適合族群等。
2.課堂互動-有味道的照片
請學生從自己的手機相簿裡面找尋,自己認為有味道的照片,上傳至教師設置好的Padlet平台,並用文字敘述這張照片的味道。 -
05《員林紀事》刊物閱讀與報告製作
1.氣味的連結:前幾週開啟學生的嗅覺經驗後,本周將氣味連結到家鄉味。
2.學生依鄉鎮分組,同鄉的坐在一起
3.導言:什麼是好好生活?彰化被全台灣票選最無聊的縣市,你怎麼看呢?
4. 《員林紀事》刊物1-3冊簡介
5.各組分配介紹刊物裡的店家,透過Canva共編(連結A11數位科技的應用)的方式進行排版與文字說明。店家如下:
●第一組:洗室
●第二組:品果吧
●第三組:二本咖啡
●第四組:新仁安中藥行
●第五組:華成市場
●第六組:第一市場
●第七組:龍燈夜市
小組根據書中的指定店家,看書並整理出重點,用簡報共編的方式呈現,讓其他同學可以短時間認識,若有粉絲專頁或其他資訊影片等,可自行補充上去。
透過刊物的閱讀,除了讓學生更了解員林之外,也作為專題演講前的預習。 -
061.《員林紀事》刊物閱讀分組報告 2.美食品嘗─果醬吐司
1. 《員林紀事》刊物閱讀分組報告
2.員林點心享用時間:品果吧果醬+麥仕佳吐司+新仁安中藥行之黃耆三寶茶。
教師事先準備了刊物中介紹的店家美食,包括品果吧的手工果醬、中部特有的麥仕佳麵包店土司,以及第一市場新仁安中藥行的養生茶。同時,也提前請學生攜帶自己最喜歡的盤子與茶杯,讓刊物中的美食在教室中真實呈現,實際體驗其中的風味與文化。 -
07專題講座:《員林紀事》編輯現場─關於在地故事的紀錄與初心
專題講座:《員林紀事》編輯現場─關於在地故事的紀錄與初心
演講者:曹竣瑋店長
內容簡介:
1.店長歷程:數位遊民、一人公司、書店1.0到書店2.0。
2.書店前身:市集擺攤、進駐店中店、自媒體經營、無人書店、目前書店規模與展望。
3.出刊初衷:蒐集在地的故事、產生人的連結、保存在地生活記憶
4.結論與QA時間 -
08員高氣味走讀小卡1-說明與分組
1.延續專題講座店長提到的走讀活動,教師引導走讀的意義與價值。
2.員高氣味走讀介紹:客製化員高走讀小卡以小組為單位,以氣味行走(Smell Walk)為主題,請小組設計走讀對象(例如:高一新生、校友、附近居民等)、需要設計四個站點的走讀路線、站點的氣味與色彩意象、站點的名稱與說明等, 最後請小組上台分享走讀設計的概念與巧思。
3.校園巡禮:請小組搭配校師製作之校園地圖,尋找小組校園走讀站點。
4.小組回教室整理站點規劃。 -
09員高氣味走讀小卡2-小組實作
1.教師介紹氣味走讀小卡製作方式與技巧。
2.利用Canva共編功能進行小組小卡製作。
3.分組實作。 -
10員高氣味走讀小卡2-小組實作
1.教師介紹氣味走讀小卡製作方式與技巧。
2.利用Canva共編功能進行小組小卡製作。
3.分組實作。 -
11員高氣味走讀小卡3-小組實作
1.教師提醒注意事項,例如:字型統一、標準色選取、字體大小、間距與行距等排版原則。(六大構面中的色彩與構成)
2.分組實作。 -
12員高氣味走讀小卡4-小組分享
1.小組進行走讀小卡介紹(1~3組)。
2.教師與同儕回饋。 -
13員高氣味走讀小卡5-小組分享
1.小組進行走讀小卡介紹(4~7組) 。
2.教師與同儕回饋。 -
141.員高氣味走讀小卡6-小卡細節修正 2.課程總結與問卷回饋
1.教師將走讀小卡印出,請各組校稿並修正。。
2.填寫課程反思線上問卷。
3.教師課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