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擬人物件為主題,結合感官觀察、詩歌閱讀、攝影與AI轉換圖像,引導學生以「物件貼眼睛」為起點,進行創意書寫與聲音地景製作。課程起始從閱讀「替物件代言」的現代詩與觀察韓國「養石頭貼眼睛」文化現象、《媽的多重宇宙》中代表開發新視角的「可愛豆豆眼」出發,讓學生理解人與物的情感連結、視角轉換與擬人語言。
學生依五感觀察貼上眼睛的物件,攝影並進行AI輔助詩句生成,再據此修改或重新創作詩作,替物件表達心聲。後續安排同儕進行回應創作、物件聲音地景錄製與朗讀,最後整合圖文與QR碼,策劃互動式展覽與提問牆。課程融合語文表達、美感創作、AI與媒體應用,讓學生從日常中聽見物件的聲音,並為其代言。
課程目標
- 能透過觀察物件、擬人書寫與聲音創作,發展語文表達與創意思考能力。
- 學習將五感經驗轉化為文字與情緒表達,提升自我覺察與感官敏銳度。
- 培養學生以物件為鏡,反思自我特質與身份認同,進行自我概念探索。
- 在創作歷程中辨識內在情緒,建立與自己和他人的共感與連結能力。
- 藉由創作、回應與展出,實踐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自我覺察」能力,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與個人特質的多面向。
- 理解「創作的終點是更真實的自己」,在代言物件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尊重自我。
- 練習AI輔助寫作、改寫與創意轉化。
- 掌握圖文、聲音與詩句的整合能力。
- 能閱讀與回應詩作、對話,並結合聲音進行詮釋。
- 策劃展覽內容,建立作品發表與觀眾互動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 從文化導入到創作轉化的連結性強:以韓國養石頭貼眼睛文化與擬人詩作作為開場,能快速建立學生對物件擬人視角的認同與興趣,成為後續創作強而有力的情境預備。
- AI生成詩句助攻學生起筆障礙:學生表示AI詩提供一個「起手式」示範,讓自己有方向地展開創作與修正。部分學生選擇延伸發展,部分則全然拋開AI改寫,已形成具辨識度的個人詩風。
- 詩作回聲提升學生對他人作品的理解與延伸力:詩與詩之間不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學生間對物件共同書寫的回聲與交響,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力與創作互動力。
- 聲音地景與錄音活動立體呈現學生作品:物件的聲音與詩句交織,讓作品更具沉浸感與立體性,也讓學生理解「聲音也是詩的一部分」。
- 展覽設計兼具藝術性與參與性:學生在詩卡上設計互動提問,如:「你有沒有也想過逃走?」吸引參觀者書寫回應留言,讓展覽不只是展示,而是對話與抒發心聲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