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環保,美美帶著走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南市立成功國民中學
  • 教師:蔡世惠
  • 課堂:童軍課

課程簡介

隨著SDGs議題廣泛被重視,以〈安妮新聞〉第七期報紙內容與SDG12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內涵結合,從封面的構圖元素(例如:電池、利樂包、……)來思索我們生活中產生可能影響環境永續問題的用物,引起閱讀動機;接著,從報紙內容的閱讀,認識各種環保的做法,並藉由遊戲比賽方式,讓大家實際挑戰「回收大百科」線上測驗,辨別垃圾分類概念、閱讀各種垃圾分類的依據,以強化自己判斷的正確依據;同時,能進一步閱讀數位資訊,培養思辨的,判斷物品的回收價值以及如何增加回收價值?課程最後,透過與童軍課程單元的結合,運用結繩技巧及配色美感練習,讓同學實作完成環保手提帶,用於日常生活中飲食攜帶,回應學習〈安妮新聞〉第七期內容後的反饋行動,實際將環保帶著走,讓閱讀經驗結合報紙內容主題、深化思維,回歸生活中的美學素養啟發及實際環保行動。
因為課程流程流暢、課程目標清晰,看見學生的學習效益,因此,課程進一步擴大實施對象,運用校內家長志工會議的時機,進行「環保,美美帶著走」課程教學,向家長志工們介紹〈安妮新聞〉,通過閱讀,讓家長們認知這份美感報紙的價值;同時藉由動手做,讓阿公阿嬤一起學習操作平板電腦、線上遊戲,以及活絡雙手及大腦,獲得完成傘繩美麗手提帶的成就感。

課程目標

  1. 課程符合的十二年國教學習核心素養
    藝-J-A2 嘗試設計思考,探索意識實踐解決問題的途徑。
    藝-J-B3 善用多元感官,探索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以展現美感意識。
    閱 J5 活用文本,認識並運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使用之文本。
    科 J13 展現實作活動中的創新思考能力
  2. 課程對應的學習表現
    視1-IV-1 能使用構成要素和形式原理,表達情感與想法。
    視2-IV-1 能體驗藝術作品,並接受多元觀點。
    視3-IV-3 能應用設計思考及藝術知能,因應生活情境尋求解決方案。
    國5-IV-4 應用閱讀策略增進學習效能,整合跨領域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能藉由《安妮新聞》的閱讀過程,從內心真切地感受及省思生活,是很幸福的事!
臺灣是一個海島國家,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垃圾製造及污染,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的海洋、空氣及各種生命必需元素被破壞。學校的環境,學生、家長及教師最常作為一個消費者處世,也因此,在隨手將垃圾都入垃圾桶之後,後續焚化、掩埋、垃圾安放位置、回收程序等問題,則是消費者易忽略的事情。藉由《安妮新聞》第七期的閱讀及教學,引導每一個消費者者強化垃圾回收的知識面,同時,藉由課程設計及課堂提問,促使消費者須「面對」、去「判斷」、得「辨思」、做「選擇」,更認真思考生活中垃圾的存在問題。
將閱讀經驗結合報紙內容主題、深化思維,回歸生活中的美學素養啟發及實際環保行動,用於學生及家長志工(消費者),並得到消費者在判斷過程積極的反饋、對作品完成時展現的成就感,是這一個教學方案實踐時寶貴的收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