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習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版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結合構成的規範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學生能根據物件的元素進行分析,依照教師給予的不同構成條件,將物件在畫面中擺放於最合宜的位置。
以扇面設計活動結合美感理論與日常生活經驗,期待學生透過設計日常用品的經驗探討各種美感感受。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
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體會「美又好用的東西必有來自結構的努力」。
觀察南港高中校園內的特定顏色,找出校園內綠的的多樣變化,蒐集完成後,以水彩複製該顏色,在紙卡上塗佈一個色階。藉此完成自己的相似色色票。
以本校主色紅色規劃此課程,從探索、理解色彩的系統性、分析對話關係,進而引導致校園周遭的環境色彩搭配。
啟發學生對於布料之美的感受,理解布料設計也是一種生活美學,並將此美感觀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課程發想自teamLab藝術團隊製作的Borderless(日本東京台場),大自然與萬事萬物被以絢麗奇幻的光線投射在空間之中,人們融入於世界的美,彼此再也沒有邊界。
使用Pantone色彩系統作為色彩認識的學習工具.發揮學校特質.運用校園色彩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環境色彩的配置與合宜性。
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本單元讓同學發現生活中的構成,並且運用構成的概念設計學習筆記。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體會色彩的共通感受。同時
讓學生了解比例是影響美感的重要關鍵因素。比例構面課程透過對自身身體或物件長寬實際測量,探討對於身體及各部位或物件之間的比例關連性,分析討論自然界物體中存在的黃金比例對我們的意義、生活中適當的物件比例及藝術家討戰我們的認知比例經驗等介紹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經由比例練習的學習,能親自體驗到物件大小尺
以實作經驗為主軸,以『衣』生活向度色彩相關的織、印、染為主要探索內容,讓學習者經由手作發現能出現在身上的色彩相關元素如何製作與展現有實際體驗,累積生活美感基礎。
讓學生以「餐廳老闆」的角色,對學校附近餐館的環境先做觀察,自己自由選擇一家店,進行改造,提出環境再造計畫。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植物」的對話。課程以引導式探究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的提問打開序幕,學生們透過小組不斷的選擇、討論、實作解決花器美感與功能的相關問題。
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美感關係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商鋪店家規劃設計出最理想的視覺、收納空間與作業環境,觀察市場中食物與實感搭配,並描述其質感搭配如光滑、粗糙、柔軟、堅硬,所呈現出的視覺感。
透過觀察生活環境的窗戶柵欄來反思生活美學。
透過人臉立體紙球的創作,讓學生學習結構的美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