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觀察生活中的不同光線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意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光線色彩、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
由環境議題著手,融入美感教學,讓質感、色彩、比例等構面,於減塑園遊會中呈現環保文青市集的風貌。
以夏日特刊中的專欄主題,透過閱讀及豐富生動的妖怪插圖,讓學生進行創意繪畫。
課程設計「一道有故事的料理食譜」為主,讓學生運用所學完成版面構成的作品。
以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八掌溪為主,引發動機,從對八掌溪的文字轉換為色彩,學習色系及配色概念
理解色彩有其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透過色彩比例轉環調整主色系、強調色,找出冷暖對比或一致性關係,使環境色彩得以改造並更具協調性。
實施對象 場次一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臺中市立豐東國中
將美感「構造」帶入禮物盒設計,盒中隱藏許多會動的機關構造與設計巧思,讓師長收到禮物盒時,透過一層層開啓探索的驚喜,感受學生們祝福的心意。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校園美感角落的攝影,並進行摺頁的平面構成設計作品。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並能透過數位資訊傳達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用黑白攝影觀察校園,影印後簡化為幾何造型,挑戰視覺經驗,創造美的新尺度。
教師引用安妮新聞第2期第4、9、8、5版之「梯皮」說明書與圖稿,讓學生實施手作課程。配合聖誕節日,讓孩子分享自然科學類書中的知識。學生運用摘要法,摘錄書中知識,書寫於掛飾上,完成神奇聖誕樹的裝飾。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臺中市立居仁國中 徐韻琴教
試著將空間轉化遊戲化,讓抽象的概念能透過削果皮遊戲,重新描繪物件之間的關係。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
從圓形的特性,以不同色系、大小的圓點組合,探究圓在平面空間構成的美感方式。
討論樹枝線條的過程中,延伸至樹枝的比例選擇與裁切,感受不同樹皮的材質感覺,找出最舒適的質感、最合手感的比例。
透過比例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合宜比例的適切性。
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
以《安妮新聞》進行AR擴增實境,藉由討論家具設計、色感經驗等,學習配色概念。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