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引導 :別於清代的傳統意象的日治時期「臺灣八景圖」,呈現更貼近真實的臺灣景緻;鹽月桃甫線條刻畫( depict)「臺灣風景印 集」,極具當地特色的人物、建築、物產等綜合畫面,刻成圓形印章,製作成名勝景點的風景戳章,是臺灣最早的風景戳創作者( creator)。 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十二景」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 Ukiyo-e)表現模式,選取臺北重要地景十二處描繪,呈現 1920 年代歷史與現代交混的城市景觀。日本政府以「繪葉書 エハガキ」推廣觀光、行銷城市,宣揚殖民政府( colonial government)國威等目的。學生可了解藝術家以 「實地寫生」 進行創作,藉由優秀的觀察力,將家鄉特色的人事物、象徵性景物融入作品,除了可建立起共同城 市記憶之外,藝術作品具有溫柔且強大的視覺力量。

臺北市 109年「臺北蓋水」計畫至今,以「最貼近土地視角,從人孔蓋看世界」,城市設計美學為重心,在地文化元素為內涵,翻轉民眾對人孔蓋印象,獲得在地民眾的認同,吸引海外媒體報導 ,具有城市宣傳效益 。

「和平」位於台北大安區,學生來自北北基各地區, 生活移動中偶會觀察到北市 12個行政區的人孔蓋。 透過生活環境美學中的 「臺北蓋水」人孔蓋介紹,輔以日本、台中相關案例引導,體會運用歷史文化、紋樣、圖徽造形與環境色彩融合的美感。轉而思考,觸類旁通的如何轉化設計「和平」獨有的人孔蓋。

高一新生初踏入校園,擬藉由踏察寫生熟悉校園環境造形、色彩採集等開啟環境美感感知,加上個人獨特眼光與美感思維,經歷「 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一方面能逐步建立校園認同感;也希冀在課程中可以將美感體驗帶進學生生活中,讓學生對生活環境有更多樣的觀察方與呈現方式,感受環境、體驗生活。

美感預期成果

  1. 多面向的思考能力:藉由校園色彩的探索與校園景色速寫的環境觀察、攝影採集,能讓學生學習多樣的觀察環境,啟發對生活環境感知與多面向的思考的能力。
  2. 造形簡化、元素構成的設計能力:透過實作課程的操作,讓學生在平面設計上有初步的體驗,感受平面構成更多可能性,並發展出具有個人思維與和平(校園)人文與自然特色的人孔蓋設計。
  3. 色彩感知與合宜配置力的提升:環境觀察、造形與色彩採集與簡練後,透過人孔蓋設計,思索空間色彩配置的相關性,並對色彩配置有所認識,在未來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相關色彩配置能更有感。
  4. 群體生活的認同感:藉由課程的進行讓學生對校園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出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與提升生活中的有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透過人孔蓋這生活不起眼物件作為美感切入點,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活無處不設計,細微處見真章,每個思考的點彼此牽連,學生也從中體會設計從來都不容易。
  2. 因學生對工具材料的不熟悉及複雜性,透明片的雙面性、卡點西德貼紙背面複寫的反面性,及個人圖案簡易度和理解與操作熟練度造成每個人進度不一,因此列重點提示,再請學生書寫於設計圖上提醒⾃己操作流程變成必需。
  3. 教師需於課前思考瑣碎工具材料的管理與分配,才能有效分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