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植物的姿態樣貌千奇,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呈現渾然天成的美感,小盆栽常常被稱為療癒小物。「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植物」的對話。課程以引導式探究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的提問打開序幕,學生們透過小組不斷的選擇、討論、實作解決花器美感與功能的相關問題。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思考選擇生活中的題材,使用提問策略進行教學,課程中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搜尋、研究、選擇、實作、修正、表達,結合植物種植的知識技能,應用至實際的生活情境。學生可以選擇他們要使用的媒材、造形,決定他們製造、加工的方法,解決排水問題,並根據所完成的花器選擇他們的所想栽種的植物。學生在小組合作創作後,進行相互參照,透過觀察、欣賞同儕的多元表現與觀點。

美感預期成果

如何將學生所學的內容轉化成實踐性的知識,落實在生活成為一種能力和素養,是教育重要功能。本課程讓學生選擇花器探討其中質感的特性,思考花草生存所需要的環境,動手做出同一材質不同質感的表現,或是透過不同材質的加工,發現花器可能的質感表現。透過「做中學」與不斷的嘗試與討論,培養學生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關懷自然、用心生活

自古以來大自然中的花草蘊含著無限的療癒能量,看到百花與嫩葉昂揚的生命力與美感,總是會讓人感到愉悅。透過「拈花惹草」的課程引導學生探究,細膩的完成花器的製作外,更要引導學生體會一種用心過生活的選擇,讓繁忙的九年級生帶回這具有生命的盆栽,增添其生活的色彩。在九年級下學期,學生即將面臨會考的前夕,藝術教師到各班教室時看到植栽上的生命蓬勃洋溢的景象,學生們訴說他們都記得澆水,也會觀察它們的新芽,也為有些同學的植物沒有存活感到可惜,卻也一同欣賞留在教室內、外的植物,看著大自然的造物,在繁忙的課業中得到喘息。拈花惹草的課程不是在課程結束後就畫上句點,而是希望讓美感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活中生根並延續,進而成為落實在生命中的美好。這些植物依然茂盛盎然,有些發了新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如同每位獨一無二的學生,展現其各自的風采。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時,是為了引起學自發的學習動機以及思考能力,學生們需要練習選擇材質、溝通表達,以及為自己的決定嘗試如何製作、如何解決問題。教師是提供支持與支援的角色。而學生則在探究、思考、動手做、調整、錯中學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技能與完成作品的態度。雖然教師因為需要更多時間備課,以了解各種材質的使用的可能性,並給予各組差異化的建議與教學,但這些辛苦都在學生具有成就感與滿意地笑容中雲淡風輕了。

3、實際動手做的體驗教育

此次的課程需要學生探究並實際操作,透過動手做實踐自己所想像的花器。每組學生研究出不同的手法,使用不同工具的加工表現,因此都擁有「各自的獨特」,就像是每位學生都擁有各自的風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