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以堆疊的穩定結構為主題,先運用石頭來認識堆疊結構如何保持穩定:例如重心的位置的上或下,支撐面積的大小以及石頭彼此重量的擠壓作用等,形成堆疊結構穩定的因素。
藉由讓北港街區的色彩屬性分析其優劣並產生美感變化,從中得到質感提升的美感體驗。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 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 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課程主要以水泥易塑形的特色讓學生重塑花器,並透過加法、減法的技法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接著考量花器的質感與植物的選擇,讓學生體驗盆栽之美,了解重視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從花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合宜的花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
透過照片認識構成的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分割及多樣組合。運用紙捲在教室以個人為「點」,連成「線」、交錯成「面」,結合色彩概念形成紙捲穿梭的空間,並從取景框觀察構成樣式,以紙膠帶記錄三條線以上組成的平面構成,理解預先規劃與安排的效力會影響整體美感,並藉由構成KIT的操作認識分群、分類的概念。
藉由環境的小小改變,利用或製作既成物,使用攝影及電腦繪圖產生數位影像,透過發表與討論,使學生發現與了解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完成充滿美感的視覺展現。
認識台灣節氣與傳統材料,與學生討論自然材質,以竹子嘗試杯墊編織,以竹編體驗自然質感,並以集體牆面展示竹編以呈現自然材質之美。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質感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校園環境中的各種質感,透過觀察與探查製作質感拓印,並利用各種材質在免燒土上進行質感實驗,進而能嘗試思考並製作水泥盆栽,進行種下美感的活動,完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多肉植物水泥盆栽。
嘗試在生活中設計運用,嘗試做不同質感的運用。不同的食物,設計用不同質感的容器來表現所想要的風味,企圖在生活中尋找質感所在並作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得運用,使生活變得有質感,在生活中體驗美感。
塑膠袋似乎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買個東西隨時都能免費得到提袋。我們知道自己身處「塑化世代」,但是,究竟對於塑膠袋這材質、形式造型、用了多少數量、如何過度使用、氾濫情形等卻很少有人知道和追蹤,也極難估計減量成果。
以貼近學生的校園環境、生態為主軸,藉由公民美學與三項「秩序」為核心概念與先備知識,讓學生瞭解「重複的單一元素」、「相異的元素」與「整齊與韻律」的定義,引導學生去思考-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美感定位。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是生活教條規範,美感應該要合用於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的秩序。所以,「美感教育」並非技術的學習,其來自生活體驗的累積,當學生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有所感知,就能夠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一連串歷程;我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更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教育。
質感,是一項非常貼近生活的美感要素,透過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知能力來進行連結與記憶。在本課程的設計之中,將水泥設定為質感肌理塑造的主要媒材,透過兩項生活器具的製作,使學生能充分體驗單一媒材的各種特性以及各階段的質感變化。
讓學生透過觸覺的分組活動,初步了解質感再透過同色質感卡的的任務設計,開啟尋找同色質感的學習歷程,後透過分組分類的討論,形成質感象限的初步了解接下來透過象限延伸去做生活中鞋底紋路的質感觀察,嘗試做質感與功能的體驗,了解功能需求與質感的關係,並了解環境環境中影響質感的因素。
進行觀摩、分享、教師總結、各種質感筆記本及物品欣賞,讓學生了解關於質感的更多可能性、更佳的搭配及更深的體認,進而達到質的提升、美的呈現。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本課程則是透過畫面的構圖與排列來呈現視覺美感的平面饗宴。
本課程以名片排版活動結合美感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用品,期待學生將使用基礎的電腦操作活動,自由實驗探討各種美感呈現的可能性。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期望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心意與堅持,只要在生活中多帶入一些對美感的堅持與積極,便能引發未來社會生活美感提升的機會。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