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透過照片認識構成的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分割及多樣組合。運用紙捲在教室以個人為「點」,連成「線」、交錯成「面」,結合色彩概念形成紙捲穿梭的空間,並從取景框觀察構成樣式,以紙膠帶記錄三條線以上組成的平面構成,理解預先規劃與安排的效力會影響整體美感,並藉由構成KIT的操作認識分群、分類的概念。
  再從校園環擷取一隅,紀錄不同角度的畫面,練習辨別合宜構成的能力,進一步討論一個畫面、物體、空間或建築的構成,包含多項美感元素組成,如需留心色彩、質感,但仍引導學生關注在版面分配的概念去思考構成,覺察構成樣式為提升美感的關鍵。
  最終,學生依個人感受選擇合宜的校園一隅,將構成樣式安排於同取景框大小的16k紙上,選定三種色彩填入畫面,且不考慮寫實色,運用紙膠帶安排畫面單位,單一面積內僅能用一種色彩與筆觸,嘗試安排具有美感的構成畫面,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與校園中,公共空間如何透過構成樣式提升具備合宜美感環境,並期待學生主動覺知日常美。

美感預期成果

從點、線、面的認識與感受構成樣式產生的美感效力,並能從校園環境感受合宜的構成樣式,覺察產生美感的構成關鍵,進一步理解不同要素對美感的影響與提升,引導學生嘗試安排與操作構成練習,最終思考日常生活與校園中,公共空間如何透過構成樣式提升具備合宜美感環境,並期待學生主動覺知日常美。

 

 

教師課後省思

  1. 以紙捲體驗點線面的空間構成,學生普遍投入且感受構成的預先規劃效力極佳,過程中學生亂無章法的交錯紙捲,正巧可讓教學者引導學生思考分配與安排的概念,以及生活中是可以讓構成存在的觀念。但紙捲的一次性較為浪費,本考慮以塑膠繩或布料使用,但塑膠繩顏色較為不準確,布料則有長度及經費的限制,可思考紙捲在後續課程的使用或延伸,以期在課程媒材上的連貫。
  2. 學生在操作構成KIT時未如預想中的順暢,30個學生中大概只有5-6個是能透過文字說明自行操作,其他多數學生需要更仔細的引導以及示範,推測是過去學生未曾有美感課程的接觸,不熟悉此類「做中學」或較開放的操作,而容易流於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情況。美感工具開發的立意良好,但就本校學生的特性來看,以及教學者本人帶領的能力較不足,可能較不合適此類型的計畫。
  3. 本校九年級學生的特性普遍對學習較不積極,習慣給予標準答案依樣畫葫蘆,故多數學生初期較容易陷入無法自主判斷的情形,需要老師特別用力的去帶領,部分班級有明顯學習成就M形差異的狀況,更是因學生的積極度與完成速度產生教學者帶領課程的疲乏。
  4. 構思課程時基地不斷強調不應流於一個作品的完成,而是透過探索構面達成美感的發現,但對學生來說,構成構面的美感檢驗仍需一個作品的完成以讓學生有成就感,否則容易流於發現完校園中具備美感的一隅後,就草率終止課程,故最後仍安排讓學生運用紙膠帶延續一個大單位中的小單位分配,安排三種色彩於其中,最後製作時間稍有不足,需要增加至兩堂課的時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