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讓學生透過觸覺的分組活動,初步了解質感.再透過同色質感卡的的任務設計,開啟尋找同色質感的學習歷程,後透過分組分類的討論,形成質感象限的初步了解.接下來透過象限延伸去做生活中鞋底紋路的質感觀察,嘗試做質感與功能的體驗,了解功能需求與質感的關係,並了解環境環境中影響質感的因素。

美感預期成果

本次質感課程設計由觸覺質感前導出發引發學生對質感的想法,並將詞語與物品作質感象限的歸類讓學生有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延伸向縣中的質感感受,於生活中鞋面紋飾與生活功能的觀察,透過實際實驗的角度與測試,讓質感紋理與功能的關係更為清楚,連貫由觸覺出發的生活質感體驗課,希望讓學生從生活中事物的觀察明白質感與生活的關聯.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1. 先使用觸覺(閉上眼睛) ,來了解質感較能理解何謂觸覺質感。.
  2. 使用它組猜題,再一次連結記憶質感,能產生對質感物品的另一種了解。
  3. 答案公布後,對物品質感的描述做視覺的描述,便可看出視覺質感的理解。
  4. 質感象限的象限分類,要對蒐集物品多分類幾次,學生理解程度能增強。
  5. 在鞋底的製作上,講解用具操作要分次分製作進度教授,避免學生忘記而危險。
  6. 製作課分組適度要調整組別,方便講授。
  7. 製作課課程一開始的桌面與材料分配,要做好場域規劃 方便教學進行。

反思

這學期做質感單元,其實壓力很大。因為過去做質感,強調在拓印與觸摸,,對於質感的定義-視覺與觸覺質感的概念核心形成,沒有深入探討與體驗。

這次在單元第一部分-質感ID卡涉及的象限分類,使用分類討論及觸摸,讓學生與我對物品質感的探討,有近一步地思索;而在鞋底乾坤上,針對基隆多雨的環境,周遭環境溝紋材質的選擇,與止滑功能的相關性,做探討與思考,接著延伸到雨鞋拖鞋的鞋底紋路,圖文設計上,不論是結構完整與對稱,對於鞋子的止滑與穩固,都有它的重要性。

這個部分在開始選材上,本來選定止滑性最好的材質橡膠,但切割器太危險,只好選用塑膠地墊模擬拖鞋的質感。當然在切割地墊與黏貼上,均要克服許多問題,過程收穫很多,但也耽誤許多進度,最後在時間無法增長的情況下,只好以圖文設計為主,測試完底板就算完工。

感覺上製作課永遠在解決現場發生的問題,不過看到學生專注的完成作業,我認為這樣不同的體驗,也會給學生在許多方面上對質感紋路與功能的關係,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設計原本就是要解決問題,透過做中學讓學生更能體會質感紋路與功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