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玩味食器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

餐桌風景
透過情境空間中的物件(餐盤刀叉 盆栽…)及各式茶點讓學生去想並實際操作器皿與物件之間的各種可能...

同時每一大組中器皿雖共用,但仍是以個人為主體去發現構成美在主、客觀之間的存在。各組從了解「分群」的概念為開端;進而去建構發現美感的構成方式 - 對稱的古典美學 平衡的現代美感 主從關係突顯焦點 格線的分割構成邏輯....最後組合決定構成樣貌,每節拍照並紀録。

數位學習課程:
意指學生的六堂美感課程,拍攝自已六堂美感課的學習歷程;將此影像紀緑協同資訊課程完成個人的
美感練習誌。

美感預期成果

  1.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發性欣賞(即美的意識)美的事物。
  2. 能建立自我的美感認知,對於生活物件與環境能覺察、探索與感受。
  3. 具備與他人分享、溝通、鑑賞的能力。
  4. 能不斷地從「做」的過當中嘗試與修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5. 能從不同組別的創作歷程中看見同學作品的優缺點,再試圖去蕪存菁…尋找構成的多樣性變化。

教師課後省思

  1.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一味的追求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至高無上。此一現況在美感課程中不斷的反應在課堂中,學生只要完成一個任務目標;會一直問老師好看嗎?可以了嗎?總是以老師的標準為標準…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更對自己的美感失去了自信心與創造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只一昧的追求「罐頭」之美。
  2. 課程的節奏很快;雖然比平時多了更多的問與答..但多數學生怕說錯答案,總是欲言又止的…此時教師必需適時給予正增強。
  3. 學生在此單元學習上看似〞玩得很儘興〟;但要他們把所學的內容轉化成實踐性的知識仍需要透過不斷的引導與操作的課程,如此才能成為孩子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