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紙張結構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自己與影子的圖像,呈獻自我探索的省思。
自製苑裡意象燈具、探究不同線狀材質的結構處理及運用。
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
透過對美感結構與使用者經驗的思考,創作瓦楞紙椅。
以操作結構物件引導學生觀察,再借由候車亭結構試驗,讓學生反思所學與生活關係,將抽象「力」轉為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發現材料的結構原理並思考生活中物件的結構問題與整體美感,最後完成個人的書架製作。
藉由紙卡的構成,成為有承載力的結構。透過觀察其結構的方式,創造能產生有秩序與美感的結構。
重於美感結構的體驗活動,學生做中學並分享創作成果。
重於美感結構的體驗活動,學生做中學並分享創作成果。
以生活為題促發學生日後在類似情境下思考一件餐具或任何設計的用心。
本次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與106-2結構教案「多力多姿的結構」不同,106-2只嘗試一種承重結構(椅子),而107-2則讓學生同時嘗試設計平面承重(椅子)和曲面承重結構(蛋杯)。因此在整個課程開始之前,便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將挑戰兩種承重結構及須達成的目標。
透過結構構面的觀察、實驗之學習,讓學生討論承重的問題並認識結構的美感。
運用案例分析結構構面的探討,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杯套好拿及平衡,也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結構與質感之美與時代價值觀,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線狀結構與質感變化。
建立結構支點、重力均衡的認知,並搭配結構美感特性,應用於解決生活相關問題。
針對台東天后宮為主要對象,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美感經驗,了解傳統廟宇建築斗拱結構、色彩與質感。
以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方式改造紙捲筒的結構,賦予其功能性,並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利用硬質及軟質塑膠的不同特質,依質感分類,並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設計環保燈飾。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