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一、結構之美:結構與生活
以生活中之實例,帶領學生了解「結構」於生活中的運用,及如何在使物體擁有穩固的形體基礎之上,達成具有美感的設計。

二、不紙如此:結構試探
給予學生關於力的挑戰,以十字卡榫構件為主、幾何形為輔,實際探索如何以基本造型達成結構穩固與適宜的美感。

三、椅柔克剛:結構應用
以椅子為題,請學生將結構試驗運用其中,並以瓦楞紙為材料製作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一、高中課程轉換國中課程:

原教學內容明快有趣,但教學對象為高中生,而筆者所任教學校為國中生,因此須將「結構」與「力」的概念部分簡明化。教學進程雖相同,但在試驗十字卡榫活動外,再增加一節結構試驗課程,擴充與增強學生對於結構的認知與感受。

二、「力」的概念具體化:

「力」雖然是無形的,但原教案中以十字卡榫為結構基礎讓學生體驗,是可讓學生有感, 且有可塑性和彈性的思考與延伸空間,希望在國中生身上給予啟發。

三、「力」與「美」結合:

學生能分析視覺現象組成要素,了解美感的形式及與生活的連結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師本身對於結構力學的理解,與課程設計的挑戰:

力學對於美術教師而言相對陌生,課前須準備大量資料,對於國中生更需搭配影音媒體和實體範例較易理解。有時學生在操作上可能遇到結構根本上不穩的問題時,教師較無法即時解決,需與其他理科老師切磋討論。

(二)學生對於結構造型的延伸變化較少:

此次探討的紙椅中的結構之美,除了穩固性外 更須兼具美感,對於國中生來說在第一先決要件的穩固性上即使用大部分時間研究與探討, 美感部分就反而容易忽略,需教師一再提醒或引導。而造型部分也為了求穩定,較少創意 性或出格的表現和嘗試。

(三)學生對於結構技法的學習與問題解決的投入:

在開始課程前,擔憂許久國中生是否難以接受及消化此單元內容,但意外的是在第一個挑戰-卡榫實驗中,大部分同學相當投入,尤其在一開始提出以「瓦楞紙」作為挑戰媒材時,學生的錯愕與不相信,到動手完成並試驗成功後的雀躍,前後落差的表現覺得相當有趣。另外在創作紙椅時,學生不安自己是否能和組員能夠完成立體作品,到最後全心全意、小組共同投入合作的樣貌,以及能成功載重同學、完成一件能夠實際使用的紙家具,滿足與成就在臉上呈現,也是教師上課的動力來源!

(四)課後延伸「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課程結束後,自覺應該在課程中延伸帶入更多的案例與學生討論,希望他們能夠在結構思考上有更多的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