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對一個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新竹這個城市應該仍有許多未知。「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靡遺、無所不包的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我們在整個校本課程設計中結合社會和自然領域課程,引導發現議題,進而進行空間與環境觀察,透過探索竹中校門外的活環境,從通學路徑、或自然環境、或休閒空間,或值得駐足的文化地標等等,進行相關資料的測量蒐集。
課程中安排八節課的美感構成構面課,透過合宜的資訊分類歸納,並進行視覺化的版面構成,並配合色彩美感能力,整合運用到地圖的創作上,設計出屬於竹中人認知與關注的空間地圖。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 構成的定義與美感
2. 主題地圖與資訊視覺化的定義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本主題課程的跨領域整合,學習將課程中的各類議題,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學能體驗到將文字論述或踏查資料轉由圖像表達的過程,可能帶來更多的思考,亦可能帶來資訊的混淆或流失。因次,學習以更具美感的設計解決問題,體會美好合宜的視覺傳達影響力。
期許透過這樣的學習,得知活中的各類資訊,都能運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對於表現更多元與複雜議題,好的視覺設計能引發更完整而清晰的思考,因而更重視生活中各類資訊表單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次課程嘗試以跨領域的主題課程出發,將生活中觀察的環境資訊,轉化為主題地圖的設計。課程需要學生有基本的美感素養,如果從未受過色彩或構成構面課程的引導,在進行本單元時會比較吃力,因此學生的先備條件需要先確認。而本學期實驗的學生由於是高一新生,也的確發現學生的理解與表現力比預期稍弱。
  2. 本次以繪製主題地圖的資訊視覺化為題,本欲以電腦繪圖方式進行,但由於學校教室空間設備不足,改以手工製作,效果卻相當不錯。提供學生以各色紙膠帶及圓點貼紙等基本材料進行表現,免去手繪能力的落差,保持圖面的視覺統整性,而將學習重點聚焦於色彩配置與版面構成。因此規定學生盡可能以三~五色為限來使版面簡潔有力,學生經過第一次校區地圖沒有限制性的繪製後,能明顯發現控制色彩,選用易操作的媒材可以使作品表現事半功倍。
  3. 高一學生對於資訊的分類歸納與再現能力仍有待琢磨,比如與學生討論校區附近餐飲店的地圖,學生僅做到定位後標示,卻未嘗事做更進一步的分類,也就資訊的深度可以更加提升,也考驗地圖設計的多層次呈現(比如早餐和午晚餐、價格如何、餐飲種類…更多元的呈現),這是未來課程進行上能更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