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比例為主軸,從模擬抽屜的收納盒中,擺放文具用品,引導學生發現空間的視覺變化,與建立秩序感的過程體驗。以櫃板、磚牆、高鐵車廂門、建築玻璃窗解說生活中的比例節奏關係與負空間概念,並引發思考和物品尺寸的關係,進而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環境中的比例應用。透過比例木塊的操作,認識空間與比例邏輯關係,體會比例空間之美感變化,並得以感受比例邏輯中帶有音樂的詩意韻律,也有數學式的漸進或遞增之規律性。而後量測玩偶、公仔的長寬尺寸後,思考物件所需的合適空間,運用比例邏輯概念,設計比例多寶格於學習單上,經由小組票選設計圖,作為裁切隔板的參考依據。組裝完成後,依空間的比例置放玩偶,並比較不同設計的比例美感,及思考與環境搭配的合宜性。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1. 學生透過製作抽屜格板,與文具進行搭配,可感受收納後的整齊秩序之美。→ 學生透過比例木塊的操作,具體感受空間比例之視覺變化。

原教案:2. 將負空間比例概念融入書櫃設計,可感受實體與虛無空間的搭配美感,進而初步體會「少即是多」的現代空間美學。→ 將比例邏輯初步應用於設計物件所需的擺放空間,並將比例模矩概念融入設計,以形成實體空間與環境搭配的整體概念。

教師課後省思

一、比例模矩:

原本教案修改建議集中課程主題於「比例模矩」時,對這概念不是很清楚,所幸在中區基地三美的協助下,遍尋建築書籍,從《建築的元素》一書中,找到此說法:「可通約的比例受到音樂的啟發,有一個較小的「度量模矩」,這個模矩可以是一步的距離,或是營建的某個元素,如:磚、圓柱的直徑和間距為單位,按照比例合成大的單元。不可通約的比例如:基本幾何形、黃金比例、費式數列。」因此,便以這個概念為基本方向將音樂式、數學式比例邏輯應用於課程的練習操作上。

二、比例抽屜:

抽屜的整理對學生來說有其必要性,這期每組皆有一個IKEA附蓋收納盒(26x35x8公分)作為抽屜外盒,隔板皆以封扣板裁好一長兩短,事先將長隔板劃分三等份,裁好兩處卡接孔,每組的長隔板固定放置於中央,學生可依文具類別選擇只放置一個短隔板,使空間呈現1:2:3的比例關係,亦可放置兩個短隔板,使空間呈現左右相對的1:2或1:1:1:3的比例關係,很容易便可比較出前後對照的差異。

三、比例邏輯:

提到音樂式比例邏輯時,學生不清楚ABCA的說法,以音樂的四個樂章會有一個重複的樂章來說明,也似懂非懂,反思日後這個部分需要實際聽音樂來感受,較能協助理解。(哪個樂曲適合說明重複樂章的段落,尚待與音樂老師請教討論)因此,目前先讓學生有個依循的方式:「有四個空位,填入三種數字,如:1、2、5,你想讓哪個數字重複出現?2?好,我們就有1、2、2、5這四個樂章,排列方式可以任意組合,你想如何排列?1、2、5、2,這個就是一組基本單位,請讓他們反覆出現至少兩次,就會形成1、2、5、2、1、2、5、2這樣的音樂式比例邏輯,可是我們的格子空間有限,只能放入6個數字,你想從何處去掉2個數字?去掉前兩個?就會形成5、2、1、2、5、2,請用相對應的比例木塊排看看它的視覺效果」。

四、隔板卡接:

即使原先量測好隔板裁切的位置,一旦要因應隔板厚度裁出卡接孔位,就很容易產生偏移,使直立式隔板因此而彎曲。這部分需要一再提醒學生:「在卡接處先畫一直線,左右距離0.3cm各做一裁切記號(隔板厚度0.5cm),才進行裁切」。

五、擺放空間:

看了「美角2.0」展後,發現設計物件應思考與環境搭配的合宜性,所以到了比例多寶格完成後,才來考慮擺設的環境空間稍嫌太晚,應事先讓學生觀察所處環境的空間大小、物件的比例關係、度量模矩的單位,再進行設計會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