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物品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
課程中將安排三階段的實作練習:
1. 透過乘載力的試驗,找出理想的支撐,型塑具美感的穩定結構。
2. 透過材料的逐次減少,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覺察何謂最合宜的結構型態。
3. 透過挑戰地心引力的過程,學習強化與削弱結構的支撐點,取得兼具協調性與美感度的結構體。

學生將會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小組的腦力激盪與多方挑戰,提升對日常美化的素養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 覺察力量的平衡能呈現結構之美
2. 理解結構的完整能體現合宜的美感
3. 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結構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感受材料不足與過多時的創作壓力,而覺察何謂合宜的結構。
2. 能發現最適宜的結構支撐點並習得穩定結構技巧。
3. 能運用結構設計,讓合宜的材料配置達成乘載任務。
4. 能了解結構與生活的連結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於課程的反應良好,相較於傳統的繪畫過程,這六堂對他們而言像是在挑戰任務,尤其在嘗試利用鋁線來綑紮紐綁的過程,往往容易激起男同學們喜好闖關挑戰的企圖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可見平時對於美術課不太有動力的國中男孩,卻在這六堂課中展現難得一見的專注力與好奇心,而在完成老師所指定的任務時,成就感與滿足溢於言表。

2. 當初設計課程時,僅關注在鋁線如何塑造成合宜的結構體,並未特別提到十本課本能否因為本身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而產生不同的結構樣式。但在課程實際操作之後,教師並未限制課本的排列方式,而學生讓這十本課本能否因為本身不同排列組合方式,而產生不同的結構體樣式。但在課程實際操作之後,教師並未限制課本的排列方式,而學生讓這本十本課本先有了五花八門的組合造型後,確實也影響了後續鋁線綑紮設計時的著力點,連帶的讓鋁線線材的使用量也受到影響,畢竟十本課本若能先組合成較合宜的形式,也能讓後續的課程活動進行的更順利成功。因此日後若是實施課程時,在課本的排列形式上,也是值得師生探討的重點。

3. 關於第三堂所進行的小書架結構設計,普遍班級會有一半的組別無法順利完成任務,也就是說教師所提供的鋁線材料,要支撐十本課本離桌面5公分以上,是很有挑戰性的任務。此外,教師也觀察到那些有成功完成任務的組別,所設計出來的小書架結構,普遍僅具有支撐能力,但在美感度方面是較為粗糙的。因為材料的限制與十本書本的重量過重,反而壓縮了書架結構美感空間,因此建議日後課程安排時,能增加鋁線線材的份量,以利解決無法順利完成作品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