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力量。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生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因此在這個單元習作中規定最多使用兩張教師提供的八開紙張,教導學生運用摺紙或是剪貼組合等手法,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盛裝3顆蘋果(或是其他重量相當的水果),能方便拿取、順利搬移而不會滾落 、崩塌的容器。也藉此體認現實的生活中,設計者往往要考量限制(如成本預算 、材料 、尺寸)進行設計,挑戰了設計者的創意,也讓美感成為產品增加價值的重要功臣。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1.認識紙材特性及接著成形的方法
2.紙張產生硬度與空間結構的手法
3.內結構與外結構的分別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成效分析﹕
安岑老師的原教案就已經成效良好,同樣的限制與要求便能呈現這麼多的創意與造型結構,表示學生都能理解並完成挑戰,因為同樣是討論結構問題,也想讓本校的學生是是看,並比較普通班與美術班學生的差異。
1.學生能認識何謂結構與結構的類型。
2.能運用結構解決功能問題。
3.發現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4.從理性的思考功能,進而轉化成情意的結構美學。
5.能認同好設計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具有美感。

教學期待與預期成果﹕
本校學生資質差異較大,前次結構課程操作的過程中,便發現許多的學生需要老師明確說明指示,才能理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本次將加強說明結構點的功能與處理方式,期待學生也能發揮創意,挑戰成功。
1.學生認識什麼是結構與結構的類型(如彎曲、折疊、卡接......)。
2.能發現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3.能認同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應具有美感。
4.能學會基本摺疊收合技法。
5.能運用結構解決盛裝的功能問題。

 

教師課後省思


        「結構」構面是一個在生活中必要性大於感性存在的生活要件。生活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結構例子,而空間的建構史上更是留存不少的經典案例,課程初藉由案例說明、討論跟分享,學生似乎可以開始感受到生活空間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但能夠說出所以然的還是很有限。
 

儘管如此,我發現「絕對性的限縮條件」才是讓學生深刻 感受「結構」構面關鍵所在。不管是分組操作KIT,或是進階要完成水果容器的設計,我都稱實驗課程為「任務」,既然是任務,就不可能條件完備,也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完成符合需求又具備美感的設計,則端看組學生如何腦力激盪。我覺得操作KIT是重要的,而操作KIT的條件是﹕除了主結構本身已註明的黏貼處,其餘需要接合的位置一律只能以補強結構的形式露出,不接受透明膠帶或是紙膠帶這類臨時的接合方式,太過方便的接合方式往往不具備美感,雖然一開始哀鴻遍野,然而嚴格要求之後,學生開始思考如何可以接合的更省事,從隨意的眾多接合點縮減為必要的幾個接合處,進一步才有可能更單純、美觀。學生藉此體驗到所謂的主結構與補強結構,補強結構要用在哪些地方﹖怎麼用﹖這些思考點都有助於學生進行下一個任務﹕水果容器設計,可以更加有效率的運用接合(黏貼、卡準)方法。

本次實驗課程重點 ﹕水果容器設計,學生五人一組,各組會取得八開褐黃牛皮卡紙(厚)與白西卡紙(薄)各一張、一卷雙面膠、一卷紙膠帶來製作盛裝容器,預先準備三種寬度的牛皮卡紙條供學生選擇替換,但可使用面積仍為一張八開大小。製作前再度提示學生任務目標製作一個可以承重六顆蘋果、水果不會任意滾動且方便搬移的容器。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紙膠帶去試探接合處的處理是否洽當,但最終呈現則必須替換成補強結構的方式露出,容器外觀被採用的任何元素應該要能被檢視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美感。因為有了前兩節課結構KIT的體驗與要求,大部分學生對於結構如何加固的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自行觀察並思考如何改善,後續更嘗試利用折疊、卡榫、黏貼......等方式解決容器變形、承重不良的結構問題。

此次實驗課程讓學生了解到結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如何引導學生從單純美觀的結構到美感的結構,看來尚有一段路要努力......。本校學生程度差異大,未來再執行相關課程,如何能兼顧學生異質性與生活中的應用延展,希冀能以多舉實際案例說明,並帶入生活化的活動方能吸引學生有更大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