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結構是與「用」有關的議題,牽涉的範圍廣泛,在建築上既兼顧力學又要考慮到材料科學,更要兼顧美觀。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們要兼具美感又兼固耐用的物件,必須要經過考量預測通過的結構才能使用。這個構面在美術教育裡較少被提出來當作教學的主題,但卻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小到杯碗瓢盆,大到建築橋梁,都與之相關,透過六周體驗活動,希望讓學生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重要。因此藉由美感工具書裡的材料包,讓學生體驗組合成器皿、再思考重量對於結構的改變;思考不同材質對於結構會有的改變;對於均衡的結構設計有所體認,體驗紙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準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 結構的重要
2. 結構可以改變強度
3. 結構可以穩定造型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對於美感的發現─比例─探索─創作的比例約為60%─25%─15%
2. 學生對於結構、比例、構造等美感素養能覺知
3. 學生在生活中對於應用結構構面美感的事物能有體認,並有分析、思考、探索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當初決定挑戰「結構」這個構面時,相對於美術範疇的其他主題,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技能是比較陌生,但覺得這個議題在生活上很常見,希望藉由這次教學,增加增加自己在這方面的了解,也給學生們在生活用品的觀察與工藝的體驗。雖然這次課程中介紹的都是很簡單的概念,但是給學生很多的刺激,原本學生對於結構的了解,也超乎我自己想像的少,很高興能讓學生有這六節課的體驗,我也從這次的教學過程增加了許多經驗。

2. 關於延伸課程─燈罩設計,對於「光線的設想」跟「電線的隱藏」這兩個重要的點,我並未特別要求,因此學生設計以「造型」與「不能以黏貼方式組合兩個物件」為主,而在課程結束之後才知道「思考隱藏電線」在燈罩時是個很重要的議題,對於此我會特別注意,以後若有相關課程,會將這個概念特別加入。在期末辦的美感分享會中,也有老師提及使用乒乓球做為燈泡的假想,讓學生以此為依據,當作光源設定,這個想法也是個非常的引導方式,未來我也可以將此當作參考來引導學生對於光線的設想。

3. 關於資料的機制,讓學生兩人一組,使用IPAD上網,並利用APPLE TV的系統,學生蒐集資料後經過編排,可以立刻上傳資料圖片或APP與其他同學分享,教學成果可以馬上檢視,學生蒐集資料與分享效率提高很多,科技在藝術上的學習也增加了多元的途徑,讓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