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八下「環境.建築.生活圈」單元中,發現學生對「結構」觀念非常薄弱,在製作過度依賴黏膠與膠帶,以致影響作品的堅固性與造型美感。與此同時學校正進行許多工程,隨處可見與結構相關的工法 ﹕校舍結構補強工程界由翼牆、擴柱增加建物耐震係數﹔工程中搭建的鷹架,運用結構力學設計出輕便的工作平台﹔風雨操場地基的開挖與植筋打下建物穩固的基礎。因此這個單元以「結構」構面為核心,設計各種結構挑戰與試驗,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思考結構問題並累積結構設計經驗。接著以瓦楞紙掛盆架設計為題,讓學生設計、製作具支撐與展示植物功能的器具,讓學生在思考結構穩固過程中兼顧美感的思考。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材質的物理特性與使用。
2.認識不同材質結合的方法。
3.結構設計的造型變化與美感表現的相互關係。
4.有效率的結構設計可形成具有美感的造型。

美感預期成果

原〈自己的〉教案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材質的認識、結構概念與工具操作......等能力比教師預想低很多,成效不如預期成成果。分享會交流委員建議結合106-2讓作品回到生活。因此在作品形式上稍作修改,將擺放升級成吊掛方式,挑戰不同任務,並結合之前幫學校設計的閱讀角,讓作品能回到生活環境中綠美化校園,達到實用的目的。
此教案上課內容由作品完成所需具備的概念拆解,於前導課程讓學生分別一一操作實驗,再給予任務目標,讓學生依據產品特性設計製作作品,最後結合環境裝設布置,期待學生能設計出有效的產品美化環境。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進入實作後,製作時間拖得很長,超過單元預定六堂課時間,日後結構難度設計與教師介入協助解決問題的時機,須適度拿捏調整以期有效利用時間。
2.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有許多潛能與創造力,能獨立設計出符合要求且兼具美感的產品。從學生的回饋,教室可以更放膽的把很多未知的可能性,交由學生創造、解決。
3.現在的學生手作能力與觀念相較過去差很多,在引導過程中需更詳細的說明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