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單一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任務和案例分析,練習材料特性和意象傳達主題意義,深化質感構面的學習﹔第二階段以色彩任務,帶領學生練習以色彩意象傳遞故事中的情緒﹔第三階段從蒐集自我的生活主題開始,記錄、彙整、分析資訊,最後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介紹自己的資訊圖表。 本課程的訓練,將可讓高三學生延伸應用於升學所需,例如面試時備審資料,包括個人介紹,或讀書計畫的視覺呈現等,以美感為手段,提升資訊圖表的視覺傳達能力。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合宜的資訊圖表美感,來自於合宜的質感或色彩。
2.各類材料有其不同特性,材料特性和調和的色彩組合皆具有其意象。
3.選擇色彩或質感設計資訊圖表時,應先考慮自我資訊的特色,選用合宜的材料或色彩意象。

美感預期成果

1.能分析並說明材質特性。
2.能發現質感和色彩意象。
3.能蒐集分析和自、己有關的資訊內容。
4.能連結美感意象與資訊內容。
5.能應用視覺化圖像於資訊呈現。
6.能進行設計、合作、發表與回饋。

教師課後省思

1.本課程三個任務,皆有許多不同的教學活動和機制介入,一方面對於課程引導和教學預期相當有幫助,另一方面,也激發高三學生努力投入課程的動機。本課程是根據107-1的課程修改後實施,課程模樣和學生學習狀況,已符合教師期待。

2.關於學生回饋,學習活動中 (包括案例分析、討論發想、實作、發表等),實作依然是學生最喜愛並投入的,約有四成。第二位是討論發想,約有三成之高的比例。而學生認為收穫最多的學習內容中(包括擴散收斂思考流程和三個任務),發散收斂思考流程和圖表設計是第一和第二位,都接近三成的比例,且學生在質性回饋中,亦提到 ﹕雖然實作時間短暫,但在時間壓力下把我的潛能激發了不少,讓我學會做出快速的判斷,不會因為要用甚麼材料就想個大半天,發散收斂的構想也非常實用。

3.學生回饋中提到﹕「雖然藝術一直以來都不是自己擅長的, 也沒什麼特別想像力, 但在美術課中有努力餐與討論並思考一些意象的延伸想像, 覺得還不錯!」、「這學期的美術課讓我學習如何思考問題及與同組的同學合作。」由學生的字句中,足見教師若在藝術教育中,由系統性、歷程性的課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且在美感之外帶入創造思考和溝通合作能力,對學生的幫助將超越藝術學科,讓未來非從事藝術領域的學生,也能在藝術課中養成面對的能力。除此之外,學思達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亦能讓學生在藝術學習的路上有同伴,並且在教師架好的課程鷹架中,和同伴一起找得到前進方向。

4.學生回饋中,有兩位同學欣賞課程設計之餘,也透漏學習不同繪畫形式的期待,這是未來美感教育課程設計時,需要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