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跨科合作為課程設計主軸,讓學生瞭解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或是建築,皆隱含質感、構造與結構美學。
1. 先帶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樣貌,不同質材其接合的方式也各異,在國文課中讓學生以口述方式,做質感的展開描述,再利用構造接合時,所用到的動詞作文字創作。

2. 構造是組成物件的重要細節,讓學生體驗不同材質的接合,須用到不同的組裝方法,因此會在生活科技課、童軍和家政課,介紹接合物件的方式與技巧,讓學生知道有效的組裝,除了要注意材質外,還需要注意尺寸、數目、連結方式與物件的排列順序。

3. 最後的表現任務,學生藉由數學課的摺紙與幾何造形的訓練,延伸到校園植物的任何一生長部位,可利用微型顯微鏡觀察放大後的形態,亦能選擇以植物的原形,再加以簡化或變形,成為設計的單一元素,物件大小可一致,亦可有規律性的變化,學生由老師所提供的媒材中,自行選擇合宜的質材與接合的方式,設計一座展現校園角落氛圍的手作燈具,挑戰質感、結構與構造結合的手作器物。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 講出質感的豐富性與時代的演化 。
2. 找出師法自然的結構之美。
3. 能兼顧美觀的組裝方法。

美感預期成果

期盼學生藉由課程能認識美感構面中關於質感、結構與構造之美,並且可以去注意或發現深藏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除了其功能性外,還具有的設計美感,透過學生手作的課程,讓孩子體驗一個器物從其功能設定、構思、選材、丈量、組裝,到安裝到預設的牆面或地域之過程,能讓他們去思考一件事可以從多方面向去探討,遇到失敗還能用什麼方式去改變或補救。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美感實驗課挑戰了「18堂的主題式課程」,邀請8年級擔任國文、數學、家政、童軍、生活科技的老師們協助,請他們設計一或二堂課,有關這次美感課的協同教學課程,感謝老師們的協助,讓學生能在不同的領域裡,理解到美感的運用是可以跨領域的。
一次要挑戰「質感」、「結構」、「構造」,其實有其困難處,教師必須先思考哪一個構面要先教,學生才能清楚理解。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出先後:質感 → 結構 →構造,課程實施時,挑戰點有三 :
1.準備與購買不同質感的材料(紙類、模型板、塑膠板、木板、麻線、毛線、木條、竹片、飛機木板…等33種材料)。
2.為學生設想以上的材料要用甚麼方式接合,需要甚麼樣的工具? 可供學生去挑選?
3.老師要自己先學會使用那些工具,在正式上課時,才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