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認識人體與空間之間的比例美感,並運用在城市散步地圖的排版製作當中。
引導試驗結構與力的關係,透過立體單位結構的命題,理解虛/負空間的動態關係。
從認識人體與生活中比例之美開始,接著進行生活空間的規劃佈置練習。
校內舊建築之遺跡是學生每日上學必經之途。本單元將引導學生開啟生活中有感的觀察。以「比例構面」切入,解密與分析校園「羅馬柱」與經典建築作古今、東西連結。接以課程平台,美感比例作為探索,學生透過不斷調整的過程,親身體驗比例的各種可能,進而認識比例。
藉由生活物件尺寸的測量,讓學生發現身體與物件比例的關係,再進一步透過分隔板的拆解組合,並觀察不同用途的抽屜空間,找出對應於物件的收納盒比例模矩尺寸。
認識自我身型比例,理解服裝的美感元素,建構符合個人的服裝美學,實踐美感於日常生活。
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了解比例設計的合目的性及美感合宜的重要。
發現比例的美感,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自己的身形,發現存在比例關係。
從校園環境觀察,測量檢視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比例是否妥適,讓學生反思既有的生活物件是否存在著不便利性。
透過前期的觀察與認識,對於比例有初步的了解,再藉由我們自身的人體構造與生活物件的關係,進而延伸至學生每天所接觸的課桌椅,去引導孩子思考。學習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運用設計思考方法,為周遭的問題找尋解決方案。透過一連串循序漸進的課程,培養學生對於美的觀察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也加強學生對於美好舒適的設計敏銳度。
日常生活的器物多半被習於略去尺寸的審美。透過瓶罐在色彩、比例與功能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展開「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進而開啟一扇體驗比例美感的門。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瓶罐比例的功能設計並思考違反認知的比例關係其目的性上的差異。最後透過可移動的”案上園林”,探索比例掌握空間的氛圍。如何運用比例在構成中的表現,從中建立理性判斷之美感能力。
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能從課程中習得的比例觀念運用到比例創意貼設計。
課程活動主要以後美Hosailay為設計主軸,並結合在地文化,以比例構面為主題。
以新港的名片的設計做出發,學生能設計出符合校園風格的香客告示指引牌。
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操作比例工具,能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
比例是一種相對關係,藉由測量及實際體驗,讓參與課程的學生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適切舒適的比例,形成身體上舒適的美感,
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以合適的方法搬運需要的用具與收納東西方式。應用比例來了解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因此被整理方便攜帶與維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