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能從課程中習得的比例觀念運用到比例創意貼設計。
課程活動主要以後美Hosailay為設計主軸,並結合在地文化,以比例構面為主題。
以新港的名片的設計做出發,學生能設計出符合校園風格的香客告示指引牌。
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操作比例工具,能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
比例是一種相對關係,藉由測量及實際體驗,讓參與課程的學生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適切舒適的比例,形成身體上舒適的美感,
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動,以合適的方法搬運需要的用具與收納東西方式。應用比例來了解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因此被整理方便攜帶與維持完整。
以丈量生活中的尺寸為起點,找出對應關係,思考美的比例。並且嘗試是否能將美的比例,應用在文件夾設計上。
從試驗過程中感受到比例不同造成的美感經驗,並得以將試驗過程中得到的美之比例運用於剪紙圖案的設計,最後能將各種不同的比例關係聯想至生活應用中,找出合宜的比例美。
帶領學生感受環境與空間的美感因子,進而以水泥灌鑄一個空間作品,體會質感與比例構成之美。
兒童畫經常出生活中鮮少看見的尖屋頂房子,若未經學習或特別訓練,長大後仍很難跳脫這種樣板式的造型。課程先繞過繪畫技巧,透過色〝面〞剪貼方式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再回到〝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繪畫作品。
大大小小、高矮胖瘦、色彩、造型各有特色的動物玩偶、人物、卡通布偶到底隱藏著何種比例上的密碼,總是讓人愛不釋手。希望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際討論,這些布偶造型上是何種長寬尺寸改變,產生比例上的變形,影響美感,讓學生發現探索生活上有哪些物件存在著比例的美感。
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最後偕同八上生活科技的建築材料與加工處理單元的先備知識,給予製作水泥器皿的比例任務。
讓美回到日常生活,從學生日常書寫的觸感經驗出發,思考如何製作一支「最有感」的材質美筆開始課程將以設計思考五步驟引導學生製作一支能表現自我風格的材質美筆。
以布料作為編織媒材,讓學生運用配色原則,學習顏色搭配的適當比例。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透過比例數學模矩概念的運用,觀察生活中動植物與生活物件,培養學生 「比例的眼光」,進而使學生對生活有美的感受。
觀察生活中的物品與分析使用上的舒適度,思考最適當且具美感的比例分割。
師法植物生長的秩序性,觀察多肉植物的豐富之色彩、造型和質感所呈現的美,藉由胚體土製作,運用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等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