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聚焦在「物件之間的視覺面積比例美感」的分析與營造的體驗。接續上學期的「構成」,進展到「比例」。本課程培養學生分割物體與比較「比例」的能力。讓學生理解:「生活萬物是可分割的元素,透過良好的構成與比例調整,可達到合宜的美感體驗。」
  臺灣建築基地狹小,雖有法令規定,但店家往往為了爭取能見度,任意設置招牌,過大的招牌遮住了原有的建築立面,但招牌過小,又失去能見度。街道上大小不一招牌的混亂比例,造成生活環境視覺美感低落。
  本課程先以點單的活動介紹分析物件各部位之間比例的方法,加強學生分析比例的能力。接著學生繪製出街道的黑白立面圖,實驗合成各種面積大小招牌與建築立面的組成方式,在能見度和整體和諧美感兩者需求之間,調整到合乎秩序、整體的合宜美感。最後藉由團體交流分析和討論美感成因,協助學生理解合宜的美感是經由妥適調整物件比例來營造。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昇學生找比例的能力:日常生活中長度、寬度、部件看來都是同一整體,學生將經由課程理解如何分析物件本體各部件,或是物件與物件相關的比例關係。
  2. 學習調整比例以尋找合宜美感的能力:比例是可以調整的,即便只是一點點的差異,仍然能給人不同的感受。合宜的比例美感依照當下環境條件所影響,在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將能獲得調整比例營造美感的心得。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學生程度不一,操作進度也往往不一致,只能盡量拉長操作時間,並簡化操作步驟。
  2. 盡量多留時間給同學討論,並提供學生可行的討論方向與具體問題,可避免學生的討論流於聊天閒談。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未來將改以同樣有影像合成功能的開源軟體進行教學,避免使用過郁昂貴的授權軟體。
  2. 未來將同時要求學生報告投影片之美感,雖然與本課程的比例美感操作較無關聯,但依然為教學過程中值得要求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