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在細心觀察、微調之下,了解食器選用材質與實用之間的關係。
以「質感」為題,讓學生能從校園中以五感來體會質感之美,並能了解質感的差異。
讓學生觀察周遭環境的顏色,並以零食包裝來探索色彩比例對於商品的感受及美觀。
尋找校園代表的三顏色,用在耐震補強的「善樓」立面設計上,藉此增加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提升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
課程設計將以小展覽的方式呈現學生以”門框、禮義、及崇明”為發想的創作。
以佈告欄設計排版及相框的構成練習,透過實際操作累積學生的美感能力。
課程從觀察開始,學生以三原色調配出彩虹七色水漾,並發覺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再介紹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花窗設計,讓學生能夠發現花窗具備構成元素所造成之虛實的美感。
課程從認識「美感」開始,導引覺知整齊、次序及主從關係是構成之美的重要因素。
藉由美感構面-「構成」的美感觀點,記錄下校園之美。
透過「甜筒」承載器的設計來了解結構設計的力量及美感。
讓學生學會構成原理與概念,透由觀察手帕上花紋去認識構成,發掘其中的幾何特性
以金門在地印象色彩,結合馬約利卡磚,分析歸納同色調或衝突色調的構成,練習繪製具反覆、對稱美的花磚作品。
透過此課程,探索與發覺藏在條紋中的比例關係,引發學生留意比例應用的合宜性
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鐵窗設計。
利用不同寬度的灰階色塊及條紋編排出各式T恤,將這些花紋跟各種身形搭配,理解服裝花紋挑選原則。
利用三菜一主食的食物彩圖來模擬擺放便當盒,設計適宜的便當盒分隔,呈現出食物樣貌。
從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著手,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在A3上規畫適合的公布欄配置情形。
手做樹枝筆,學生須找出一個適合手握的粗細比例造型、且能展現出樹枝特色。
何謂結構?透做手做過程認識紙張,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做出想要的造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