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的統合概念,以美感電子書介紹「質感」,經由生活中的物品,探索質感的特色,如:粗細、軟硬、冷熱、蓬鬆…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第一節: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讓學生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並學習記錄其質感特性。第二節: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蒐集校園的質感樣貌並與同學討論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第三節:教師引導學生將上一節課所蒐集的質感素材進行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以畫布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運用補土、各式工具及現成物,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第四節:學生攜帶生活中的容器到課堂,透過觀察、觸摸進行討論,如:材質、尺寸、視覺與實際觸感、實用及功能性,再導入水泥容器的欣賞及製作方式。第五、六節:學生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泥盆栽,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1.希望透過質感與材質的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質感變化的觀察力及敏銳度。

2.在質感的資料蒐集中,能學會發現問題、反思、並解決問題。

3.學生能整合追求質感的美感條件,注意細節、貼近目的、符合需求。

4.能以質感的觀點,進行質感的創作,並且能以質感概念分析生活中的物品。

5.期盼學生能藉由「五感」體驗,培養美感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反應這系列課程是個特別且有趣的體驗,尤其是以質感的方式記錄校園的景物以及面光表情單元,學生的學習反應熱烈。不僅對於校園有進一步的的了解也對於質感的存在、採集方式有深刻的體驗,雖然,少部分學生受限於質感的理解力,在質感塑造的材料與工具選擇上會較單一、放不開,只敢用比較熟悉的工具製作質感,如:刮刀、抹刀..等,因此,在質感塑造的呈現較顯單調,若再次實施此課程,如何實際操作運用各類工具、材料的呈現質感的塑造與示範會是首要調整並改進之處。實物容器灌模的練習,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隨手可得實物容器所呈現的質感並藉由水泥翻模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學生發現製作粗糙岩石質感時,小石子必須在補土未乾時黏貼且可以搭配白膠,可提升外觀的黏貼效果,減少乾燥後脫落的情形;有些材料在補土未乾時壓印或全乾時再將壓印物移開,會有大大不同的效果呈現,如氣泡紙;以植物葉片壓印質感時,可挑選葉脈紋路較深的葉片,增加質感效果呈現的豐富性….等等。